前門生態農莊,后門污水直排!農家樂成污染監管盲區。近日,半月談記者在多地實地調查,發現很多農家樂“前門生態、后門排污”問題突出,污染防治和監管滯后。一些標榜“生態”的農莊名不副實,污水排放之處成了臭水溝,油煙排放之處成了“黑土地”。(5月30日 新華網)
準確的說,如果在現實的語境下,要當地環境監督部門去管理一些生態農莊的不“生態”的問題,應該是一個非常難辦的問題。原因至少有四。一是,能夠辦起生態農家樂,在當地至少是稍有名氣、“腰肥膀圓”,人脈關系自然不在話下;二是,隨著鄉村旅游、全域旅游的興起,把農家樂、生態農莊作為地方管理主政業績,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試點”,誰有愿意和自己過不去?三是,排污者就近排污,在所謂的自己“一畝三分地”范圍內,自己不“舉報”自己,誰又愿意去“找茬”;四是,環保意識不強,治污成本過高。歸根結底,生態農莊偽“生態”源于監督沒“跟上”。
近年來,針對環境保護,從中央到地方可謂是推出了不少制度。不管是“兩高”發布環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釋,還是新修訂《環境保護法》;不管是中辦國辦印發《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還是中央深改組通過的《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無不是從“嚴”“全”上發力。都是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但,關鍵一點,還在領導干部怎么想、怎么干,更重要。是否敢作為、會作為。
日前,在中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中,專門提出著力增強干部的本領能力,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意見》明確提出,以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在其位、謀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努力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業績。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發揮示范表率作用,帶頭履職盡責,帶頭擔當作為,帶頭承擔責任,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以擔當帶動擔當,以作為促進作為。生態農莊不“生態”,與環境問題無法有效追責、有力監督,環境處罰對領導干部形不成威懾,致使一些地方領導干部養成重經濟、輕環保的畸形政績觀有關。
生態農莊偽“生態”,其污水怎么排?油煙該如何處理?發黑的廢水直接匯入灌溉水渠,該怎么辦?……事實上,在生態農莊建設之初,必然會面對生態環境保護這道“考題”。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對產生的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還是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罔顧環境的承載力肆意為之,這其中,監管部門環保執法的剛性約束至關重要。當然,對于“前門生態、后門排污”問題,大多數人心中都會閃現一個疑問:這些偽“生態”,當地監管部門難道一點不知道?是否把“民不告官不究”作為定式?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很顯然,生態農莊偽“生態”板子應該打在監督部門的身上。守住綠水青山,留住古道鄉愁,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尤其需要監管部門的主動作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不僅是發展所需,更是人民所盼。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