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門檻和關口
◇要以自然為師,根據各地自然稟賦特色規劃生態建設,要盡可能尊重和利用自然自我修復力
今年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定力,這不僅僅是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持續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挑戰重重、壓力巨大、矛盾突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還有不少難關要過,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還有不少頑瘴痼疾要治,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質量要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因此,必須要以鎖定目標不動搖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首先,要以辯證思維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堅定地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一直以來,有一種誤解,總是把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看成是一種對立關系。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增長遇到困難、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更容易產生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沖動,一些地方甚至突破生態保護紅線。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以辯證思維,正確認識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關系。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
中央提出的以生態優先的發展之路,是將生態發展作為中國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新動力來看待。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門檻和關口。誰先跨過了這個門檻,誰就會早一步成為生態發展、綠色發展的受益者。
其次,要以底線思維和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
長期以來,缺乏環境約束的粗放發展方式,導致我國環境欠債很多。這種以追求短期利益犧牲長遠利益、以追求局部利益犧牲全局利益的發展思路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各級領導干部以對人民和歷史負責的擔當守護好碧水藍天。對已經形成的污染,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進行全方位治理。新時代的中國,不僅是一個經濟強大的中國,更是一個青山綠水、天藍地綠、生態良好的美麗中國。
再者,要以以自然為師和立足本地實際的定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徑、新模式。中國古人講,定能生慧。這個定力就是要從道法自然中來。生態系統是一個復合體,生態修復保護必須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的機理和規律,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增強針對性、系統性、長效性。生態自然是一個高度多樣性的復雜系統,特別是中國作為一個氣候多樣性、地貌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的大國,生態文明建設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運動式保護。必須要以自然為師,根據各地自然稟賦特色規劃生態建設,要盡可能尊重和利用自然自我修復力。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瞭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