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提升農村干部的能力素質,不少地方在村干部培訓上下了不小的功夫。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培訓村干部“跑偏了”,開展培訓熱衷于“開眼界”,過分追求形式上的“高大上”。比如,只注重到發達地區參觀和邀請著名專家授課,卻忽視了自身發展定位,導致學習參觀僅停留在“開眼界”的階段,沒有實質性的收獲和借鑒。(7月3日《人民日報》)
無論是完成當前的脫貧攻堅任務,還是從長遠角度振興鄉村,村干部是一支極為重要的作用。上級政策的解讀落實,資金的發放應用,以及日常替村民排憂解難,都離不開村干部。老百姓遇到急難煩憂,第一反應也是找村干部。
但同時,村干部作為村民自發選舉而產生,未經過正規的理論考試、面試,在學歷上也未明顯設限,使村干部這支隊伍參差不齊,與機關干部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顯。對村干部進行培訓,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務群眾的需要,但培訓內容不能高大上,而要有“泥土味”。
培訓的內容要有“泥土味”。村干部每天與群眾打交道,接觸的都是“三農”知識,最需要提高的,也是“三農”知識,屬于真刀真槍干實事的人。在培訓內容的選擇上,要多選擇在農村用得上的產業發展知識、種養殖業、常規管理技術,教給他們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確保他們在工作中能真正用得上。
培訓的形式要有“泥土味”。培訓在少談理論,多講實際,并不一定需要太高理論水平的專家教授,相比之下,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已經取得了發展成效的“土專家”,更受村干部認可和喜歡。培訓要堅持少說教,多實地參觀,到田間地頭去學,真正能收獲學以致用的東西。
培訓的語言要有“泥土味”。村干部的文化知識有限,對太抽象、專業的理論,理解起來十分困難,要培訓過程中,要多講接地氣的“土話”,確保溝通順暢、理解無誤。否則,教師講得熱情高漲,受訓學員卻聽得一頭霧水,不知所措。
對待村干部這類特殊人群,培訓必然要多些耐心,多些細心,多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想想他們的需求,對癥進行培訓,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單位:綿陽市安州區氣象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