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半百的苗族村民韋院金沒想到,有一天能夠帶著房子一起搬出深山,住了幾十年的木樓成為旅游景點的組成部分,自己也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新華社,7月19日)
扶貧異地搬遷,讓貧困群眾改善了居住條件,受到發展新思維的啟迪,走上了脫貧攻堅的路。然而一些地方由于異地搬遷缺乏科學的思維,群眾雖然住上了新房子,但增不了收,貧困群眾返回原居住地發展產業致富,成為了扶貧路上的瘡疤。
廣西融水縣在異地扶貧搬遷中,始終堅持與產業相連,在相輔相成中壯大了旅游產業,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他們在異地搬遷中,選擇了交通條件優越的新國村,與雙龍溝風景區相連。運用苗家群眾拆遷的木料,在新搬入地依照原貌修建了吊腳樓,完善了長廊、牌坊、廣場和舞臺等基礎設施,既讓搬遷群眾保持了原有住家的感覺,又讓吊腳樓成為了綠水青山間的一道風景,成為了雙龍溝景區的補充,在發展農家樂中增收。景區利用搬遷群眾的宅基地和原始森林、水域等資源,通過林地承包、土地入股等方式與當地村集體和村民合作,開發了游覽觀光、休閑娛樂、康養文化等多種旅游服務,在做大產業中吸納苗族群眾的就業,實現了白天務工,晚上參與苗家節目表演增收。
異地扶貧搬遷要以產業為支撐,才能在促進群眾增收中不返流。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勝階段,在實施異地扶貧搬遷中要借鑒融水等地的成功經驗,吸取一些地方的的教訓,科學規劃,既在考慮交通的便利,讓群眾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拓寬發展理念;又要以產業增收為支撐,不斷增強異地扶貧搬遷的成效。尤其是要利用各類扶貧培訓,著力提升群眾的勞動技能,在發揮民族風俗、勞務輸出、產業發展吸收等方面,安置搬遷群眾就業,促進其增收致富。
黨員干部在扶貧搬遷中要下真功。黨員干部是扶貧工作的主力軍,要切實轉變工作觀念,既要做好面子,更要做好里子,著力增強異地扶貧搬遷的科學決策能力,把群眾的住房改善與產業發展相連,在發揮其民族特長中助力產業發展,不斷豐富產業發展的內容,讓鄉村旅游為主導產品的補充,在共融共生中拓寬產業發展的路徑,不斷增強脫貧攻堅的成效,這才是扶貧干部的初心。
(作者單位:鹽亭縣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