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近日發布了《天津市生態保護紅線》,陸海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393.79平方公里(扣除重疊),占全市陸海總面積的9.91%。(新華網 9月7日)
生態保護紅線其實質是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目的在于建立最為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對生態功能保障、環境質量安全和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監管要求,從而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誠然,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不斷改善環境質量的關鍵舉措。但要讓生態紅線觀念牢固樹立起來,劃定后的區域內能一體遵行,決不能逾越。能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遵循生態保護紅線由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和資源利用紅線構成的基本思路轉變。那么,劃定紅線只是生態保護第一步。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碧水藍天綠地人人向往,保護環境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和義務。而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首先是觀念問題,也是人的問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地方資源環境形勢日益嚴峻。這就需要實行嚴格保護的空間邊界與管理限值,以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健康。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劃定紅線的保護區域內也可能存在交叉重疊,布局不夠合理,生態保護效率不高,生態環境缺乏整體性保護,且嚴格性不足等。“不能越雷池一步”是總體要求,也是如何落實的考證。
誠然,劃定生態“紅線”是彰顯地方管理理念的轉變。因為,一直以來,一些地方為了所謂的gdp數字光鮮,奉行開發第一、保護第二,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讓飆升的的gdp總是帶有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斑斑血跡。如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這種發展得不償失,不可持續。而難能可貴的是,將生態保護紅線空間基本格局為“三區一帶多點”,設定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把各類開發活動嚴格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值得一贊。建設生態文明,著實不容絲毫懈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劃定生態“紅線”為民守住青山綠水固然很好,但也并非一蹴而就、一帆風順,它需要來自各方的努力。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根本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調動一切可充分調動因素,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加大生態文明理念和環境保護知識保護意識,提高不同層面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大劃定區域環境信息公開,保障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高劃定區域環境質量監測、建設項目環評審批、企業污染物排放等信息監督力度,并及時向社會公眾通報,讓劃定生態“紅線”成為真正的“警戒線”。
天藍、山綠、水清、環境美是民眾美好的生活愿景。劃定生態“紅線”,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是為民造福。相信,只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把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實處,就一定能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地方治理良好形象的發力點,使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明顯增強。
(作者單位:北川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