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扶貧辦通報了一批扶貧領域違規的案例,所涉及的8個縣(市)不同程度地存在搞形象工程,幫扶工作不扎實、搞形式主義,違反管理規定、套取和閑置扶貧資金,搞虛假脫貧等問題。
幾棵歪脖樹,不能代表整片森林。應該說,絕大多數貧困地區及扶貧干部,都能夠把脫貧責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扶真貧,真扶貧。“國務院扶貧辦前不久宣布,2017年申請脫貧摘帽的中西部20個省區市125個貧困縣中,40個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截至目前,我國已有68個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9月20日,《人民日報》)68個脫貧摘帽縣中呈現出的一個個真實、鮮活的脫貧致富故事,都是扶貧干部所付出的汗水和淚水的生動注解。為了堅守那份初心,很多扶貧干部夙興夜寐、孜孜以求,用自己的努力帶領老百姓走上了致富路,為扶貧大局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黨和政府贏得了民心。
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扶貧是讓百姓奔向小康社會的基礎。如今,脫貧攻堅的戰斗已經打響,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下,一些扶貧干部急功近利,偏離了扶貧的方向,丟掉了扶貧的責任,失掉了脫貧的初心。比如,湖北省來鳳縣套取危房改造資金用于特色民居建設;黑龍江省湯原縣有的駐村工作隊員拍照片留痕跡,以應付上級檢查,搞形式主義。這些表面看似在扶貧,對于解決老百姓實但實在在的困難,沒有起到絲毫的積極作用,而對于虛假漂浮的扶貧工作作風,倒是推波助瀾了一把。這是無視習近平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一切工作都要落實到為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切實防止形式主義,不能搞花拳繡腿,不能搞繁文縟節,不能做表面文章”的要求,把注意力放在了拍照留痕上,將脫貧攻堅工作要實打實干的要領全然拋在了腦后。
扶貧工作中如果丟了責任、失了初心,結果只能是傷了民心。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的老百姓看著2.57億的扶貧資金趴在賬上“睡大覺”,欲哭無淚;青海省貴德縣農戶被要求自籌資金新建或翻新院墻,貧困戶未蒙扶貧利,卻不堪重負。脫貧攻堅是黨和政府的民心工程,扶貧干部的工作作風與貧困百姓的衣食住行、幸福指數緊密相關,任何扶貧干部工作作風上的“丟責”“失心”,都會延緩貧困群眾脫貧進程,影響脫貧質量,都會讓民心工程變成“傷心工程”。而那些仍陷于困頓之中的老百姓,在特色民居的屋檐下、“被扶貧”的照片中強顏歡笑之后,剩下的,恐怕只有被澆滅的希望、被質疑的黨和政府公信力。
國務院扶貧辦約談的8個縣(市)所呈現出的問題,恰似一面“鏡子”,照見了扶貧干部工作作風上存在的嚴重問題,也照見了扶貧成效與群眾獲得感之間的差距。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過細工作,注不得半點水分。每一個扶貧干部都應當對照檢查,引以為戒,讓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得起時代,無愧于未來。舞臺足夠大,能否把扶貧措施定位精準,考驗的是扶貧干部的智慧,而能否讓脫貧見真效,歸根結底是責任二字。幫助老百姓百姓脫貧致富,不能忽略心聲,更不能失了初心。對于扶貧干部,這是安身之本,更是立命之基,須臾不可忘記。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錦江區總工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