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回老家農村探親,發現田地大多荒蕪。問鄉親們為啥不種莊稼,鄉親們回答:種地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不抵在城里打工一個月掙的錢多,現在誰還愿意種地?
確實如此,舉眼看,村里十室九空,除了少數老人和兒童留守外,青壯年全部都在城里打工。
如此棄田不種,讓我這個老年人心里惶惶?!懊褚允碁樘臁?。如果天下農民都不種糧,如果天下的農民種的糧食不夠天下人吃,如果哪一天國際上人家不把糧食賣給我們吃,那豈不是要糧食會比金子貴,有人要餓飯,要人心發慌,要天下大亂了么?!
但愿我不是杞人憂天!
縱觀華夏的歷史,無論是戰爭還是天災人禍,農民們都堅持種地,想心設法種田。以種糧為根本,才得以保存華夏子孫的繁衍生存。就以近代抗日戰爭為例,在那兵慌馬亂,炮火連天的歲月,農民們依然偷偷種田,趁著硝煙的空隙種地。正是因為有了糧食供應的保證,抗日戰爭才能持續下去,抗日戰爭才能取得勝利。
農民們自覺自愿地種糧,不論在任何環境下都堅持種糧,那種不受任何干擾的精神我是親眼所見的。1968年,筆者作為知青插隊落戶到農村,那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極左的思潮已刮到農村。每天早上,在社員們出工下田的路上,就有一幫戴著紅衛兵袖章的青年,攔著,非要社員們跳忠字舞才能過去,大多數農民當然不會跳忠字舞,他們并沒有因此趁機回家躲清閑,而是想心設方,偷偷摸摸地繞道也要趕到田間地頭勞作。
到了農村的“雙搶季節”,為了將成熟的麥子收回來,農民們更是不顧疲勞地忘我地勞作,奮力地勞作,披星戴月地勞作。有一天早上,隊長吹了出工哨,當我走出屋時,才發現村民們大多早已自覺下到田地去了。我問一個農民:隊長沒吹出工哨子,你們為啥都跑到田里去了?這個農民不加思索地說:“現在是雙搶季節,耽誤一天就耽誤了收成,所以家家只要一擱碗筷,就會自覺到田里去雙搶,吹不吹哨子都一樣!”
我聽了,心里頓時生出一種敬意。以前從書本上看到:說農民們都是狹隘自私的。現在才知道,并非如此,農民們也是心存大義的。他們心里都清楚,什么革命大道理都不重要,收獲糧食才是根本。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天下才不會大亂。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樸素的思想,所以十年文化大革命再亂,都動搖不了農民種糧的根本。所以中國才能平穩地渡過那十年卻難。
然而再回過頭看今天的農村,為啥農民們都不愿種糧了呢?他們心中幾千年遺留下來的“以糧食為本”的信念為什么會消失呢?這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我在向大地叩問。
(作者簡介:湯禮春,1953年2月出生于武漢。至今在全國上千家報刊共發表各類作品6千余篇,有上百篇作品被《讀者》等報刊轉載;并收錄于《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等多部文集中。有作品刊載美國、日本、臺灣、香港等海外報刊。獲各地征文獎300余次。出版有《李宗仁在老河口》、《小城風流》、《魔窟倩影》、《灑笑世態》、《記憶中時浪花》、《感動的狗事》。2013年當選為武漢市"讀書明星"。中國微型小說協會會員,中國寓言家協會會員,湖北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快活林》雜志執行主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