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重禮重人情,“禮輕情意重”常常用于表現人們渴望通過送禮表達友善、尊重和情義,也是人與人互相增進往來的一個基礎和過程。但對于很多人說來,人情代表的是壓力。尤其在開展扶貧工作中,如果用人情來說事做事,那就與扶貧的初衷相悖了。
如新聞中提到的例子,當地以種植茶葉作為脫貧主打產業,年底產茶3000斤左右,但企業最終只賣出2000斤左右,剩余1000斤左右的茶葉被作為“人情往來”送掉了。這個數字非常直觀,讓人惋惜。當然,可以理解制茶企業希望通過“送出去”的方式起到宣傳的效果,然后帶回更多效益的初衷,但是,對于村民和貧困戶來說“送出去”的是實打實的錢,是他們維持生計的支柱。
造成這種現象,首先,當地鎮政府是有責任的。在產業扶貧工作中,政府在規劃、組織、實施、監督、反饋等環節都要參與。實際情況卻是,在扶貧產業有起色后,政府的注意力便有所降低,甚至不再關心貧困戶的問題與需求。其次,組織參觀、調研、學習的單位、協會也是有責任的。或許很多干部認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是過去的作風要求,接受特色產品無礙。但其實,新時代的干部更需要重視、踐行這一紀律要求。尤其是在扶貧工作中,去產業發展基地參觀學習,難道不應該主動出錢購買特色產品嗎?這是原則,更是對工作的一種支持。最后,企業負責人也是有責任的。企業負責人沒有把企業的使命搞清楚,沒有把企業的發展與貧困戶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責任心缺失的表現。
所以,還希望政府、企業一起,轉變產業扶貧中那些“小心思”,不再寄希望于以人情換銷量與效益,而將重心放在創新產業模式、更新宣傳方式上面,為貧困戶創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