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廣大農村而言,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水清、村凈、景美的農村人居環境也逐漸成為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而且這種需要正變得日益迫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有效途徑,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因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意義不僅在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本身,更在于其重要的時代價值,這種時代價值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推動鄉村振興要素向鄉村積聚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場硬仗,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事關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只有打好這場硬仗,才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好頭、起好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通過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補齊了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的突出短板,為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打下堅實基礎。以江西省橫峰縣為例,該縣以“秀美鄉村、幸福家園”創建為抓手,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脫貧攻堅、民生事業、產業發展、全域旅游、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并作為縣域發展的重要平臺和突破口,重點投入、快速推進,初步走出一條“整治與脫貧”共融、“里子和面子”并重的產村融合發展之路。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橫峰縣2019年村集體收入平均達20萬元,群眾幸福指數大幅提升,獲得了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成效明顯激勵縣等6張國家級名片。
實現“三心”效應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留在村里的人開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了農村最為迫切的“臟亂差”問題。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居優美村……這些變化讓留在農村的人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而更長遠的影響還有對農村產業振興和農民精神風貌的提升、促進作用。各地村莊宜農則農、宜游則游,鄉村的美麗資源正不斷轉化為美麗經濟,農民生活更有奔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外出闖蕩的人安心。俗話說,最難忘卻是故鄉。對外出闖蕩游子而言,鄉愁是記憶里的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是獨特的鄉土味道和鄉村風貌。可多年來,城鄉二元體制造成農村發展失衡,日漸凋敝、頹敗的農村讓鄉愁無處安放。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提升村莊“顏值”來留住濃濃鄉愁,村莊干凈整潔是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還是鄉愁得以安放的基礎。除此之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也讓返鄉發展的農民有了底氣。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城市就業形勢復雜嚴峻,越來越的農民選擇返鄉發展,可泥濘的村道、刺鼻的旱廁、橫流的污水等都讓“回鄉路”變得糾結。得益于三年行動的開展,如今在農村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樣的生活,“農村是我家,不比城里差”說出了大部分返鄉農民的心聲,也讓更多農民的“回鄉路”走得安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城里的人動心。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優化了農村營商環境,為吸引人才、資金和資源,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近年來,江西積極組建縣級新農村建設促進會,廣泛引導和動員新鄉賢回歸農村、服務“三農”,全省共組建新農村建設促進會95個,發展各類新鄉賢會員2.2萬人,累計捐資12億元。美麗鄉村正承載著新時代的“詩和遠方”,“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讓“城里人”為之心動、為之向往,市民樂享樂投,村民樂居樂業已然成為當前美麗鄉村的真實寫照。
把鄉村建設成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園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光要注重看得見的外在美,還要讓本地村民有賺頭、有奔頭,推動鄉村“面子”“里子”統籌發展,才能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宋家村曾是血吸蟲病重災區,5年前,宋家村在全省率先完成宅基地改革,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里的殘垣斷壁和露天廁所全部清除,閑置房被改造成休閑民宿,每戶村民的年分紅收入超過1萬元,過去破敗不堪的宋家村成了人人向往的“夢里老家”。類似宋家村一樣,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鄉村綠色、休閑旅游、庭院經濟等有機結合,既美化環境又促進農民增收的故事在全省各地不斷上演。橫峰縣建成3A級以上鄉村旅游點27個;全南縣按照“五抓五美”工作思路,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全域旅游;井岡山市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突出當地紅色文化,打造了四條美麗宜居示范帶,每年吸引游客30萬人次……近年來,江西省高質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地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形成了農村變景點、農民變旅游從業人員、農產品變旅游產品的“三變”效應,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作者系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社會事業處處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全國農村人居環境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