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應有內涵和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基礎,更是健全現代農村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實踐,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深刻把握新時代下農村人居生產生活環境建設,把握其時代價值,掌握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新時代的新方向。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中國農村實際和農民真實需求,堅持多方共建共治,凸顯鄉土特色和地域文化。
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期和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之際,我們黨和國家根據現代化建設發展的要求,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美麗新農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抓手。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使我們更加認識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對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發展面貌,改善民生,提升農民幸福指數,構建現代農村環境治理體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1 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一般概述
1.1 農村人居環境的涵義
20世紀末,關于人居環境與建筑創作理論的學術會議上“人居環境”首次被提出。我國學者吳良鏞2001年的著作《論人居環境》中構建了人居環境的基本組織架構。將人居環境定義為“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礎”。他認為人居環境包括城市人居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并將其劃分為五大部分,強調以人為基礎的實踐活動開展所形成的空間。李王鳴認為“人居環境是指人類在一定的地理系統背景下,進行居住、工作、文化、教育、衛生、娛樂等活動,從而在城市立體式推進的過程中創造的環境。”人居環境就是以人的生活、生產為基礎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交織的不斷延伸和拓展的空間系統。李伯華從地理學角度將鄉村人居環境從自然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地域空間環境等三個系統進行界定。胡偉從農村人居環境優化的角度指出基礎設施、環境衛生、安全格局、社會經濟、村鎮規劃和公共設施等,是其重要內容。農村人居環境,是集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于一體,是農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發展并享用的綜合系統。具體包括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社會服務、人文氛圍等多個內容。
1.2 新時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早在2014年就發布了《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到2020年,要實現全國農村村民住宅、供水和交通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實現干凈、整潔、便利,建成美麗宜居的特色村莊。國家從發展戰略到具體鄉村的發展都十分重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2018年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中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后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還要提升村容村貌,突出鄉土文化特色和地域特點,加強村莊規劃和管理,完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管護機制,發揮村民主體作用。2015到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到關于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強調必須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短板,加快推進農廁革命步伐、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我國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是與中國特色的城鄉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不僅是生態環境建設,其應該是自然、社會和人文的綜合整治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廁所改革作為改革的主要方向,努力提升村容村貌。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實現村莊創新性發展,建立多元參與、共治、共享的現代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體系,建成具有鄉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點的美麗宜居鄉村。
2 新時代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時代價值
2.1 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必要途徑
2020年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農村的全面小康不僅要提升農民生活水平,還包括社會、生態、文化等全面的發展,這一切發展的前提必須保證為農民提供一個生態宜居的生產、生活,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農民的建設積極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想破解現階段中國發展的難題,必須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了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必須要重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才能更好促進農村的發展。
2.2 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重要內容
美麗中國的建設離不開每個中國農村的建設。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中國鄉村的重要環節。這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要求,也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的要求,真正實現農民安居樂業。
2.3 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是健全現代農村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實踐
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在基層,農村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部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僅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更需要發揮農民的主體力量,動員市場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在改善人居環境中,各個部門和主體之間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對于農村的制度能力和相關制度體系都是一種考驗。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完成人居環境改善工作,還需充分發掘和拓展鄉村的獨特價值和多元功能。因此,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過程,也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過程,這有利于提升農民的幸福感,改善民生、穩定農村生活秩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環境治理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 新時代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要求
3.1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生產活動離不開對自然的利用與改造。但是如果肆意去改造自然,最后只能遭到自然的懲罰。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在把握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去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如何統籌兼顧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和人文建設,堅持新發展理念,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是關鍵。必須正確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生產環境之間的關系,尊重自然發展規律。
3.2 尊重農村實際和農民需求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從不同地域的農村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地方發展方向和農民的需要出發,科學確定本區域的整治目標。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好的地方,可以進一步走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協調發展的道路,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莊。對于經濟水平較低的,可以按鄉村振興的總體部署穩步前進,不能照搬城市的發展模式,也不能為了盲目追求完成上級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目標而不注重農村實際,走形式主義。農村人居環境的優化必須真正了解農民的需求,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規劃,然后確定整治的先后順序和標準,制定符合農村實際和農民需求的實施方案。
3.3 堅持多方共建共治
目前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過程當中,更多是政府承擔了主要角色。一是受傳統的“大政府,小社會”的影響,二是人居環境建設的市場機制不完善,由于現階段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模式和技術不是很成熟,使其很難吸引社會資本。三是農民的積極性不足。新時代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必須拓寬治理主體,激發農民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動力,發揮市場的作用,為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主體力量。堅持政府主導,以農民為主體,社會積極參與共建共治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
3.4 凸顯鄉土特色和地域文化
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是自然、社會和人文的綜合整治和優化。新時代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要注重不同地區的農村特色,進一步突出鄉村特色,加強區域文化氛圍,打造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同步提升的農村人居環境。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規劃中著力保留農村原始風貌,凸顯農村特有的鄉土特點。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不是單純追求農村物質環境的整潔,而是如何將物質環境改造和農村、農民相結合。要突出鄉村特色突出個性。在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是與農村的文化建設密不可分的。要強化地域文化特點,注重人文元素的滲透,以富有感染力文化氛圍來提升農村的文明程度,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
4 推動新時代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對策研究
4.1 因地制宜制定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發展規劃
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優化,要堅持規劃先行,打好人居環境建設的基礎。
首先,要堅持黨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核心領導,根據中央部署制定符合村莊實際的發展規劃。其次,把握好中國不同地區農村的發展規律,堅持正確方向,科學有序推進,防止人居環境建設中出現為了追求完成任務的形式主義,避免按照城市的標準去建設農村,更要重視對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成果的管理和維護問題,堅持科學有序穩步推進,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持續有效的發展。
4.2 加強對農民的引導
農民是農村發展建設的主要依托力量,其廣泛長期的參與是實現長效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關鍵。首先,要加強宣傳工作,提升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轉變農民的環境衛生意識,提高農民的責任意識,凝聚鄉村環境整治強大合力。其次,建立完善村規民約,明確農民的主體責任。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村莊發展規劃,培育良好生活習慣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提升村民積極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自覺性和積極主動性。最后,完善成農村參與人居環境建設的參與機制,為農民提供參與渠道。
4.3 完善農村人居環境多元主體合作化治理
建立健全政府、農民、社會等各方共建共治機制。首先,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其在政策引導、規劃建設和指導建設的作用。其次,鼓勵村民積極主動參與,使其真正發揮建設主體的作用。通過思想宣傳、教育引導和激勵等方式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農民的主體意識,最大范圍地使農民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設中。最后,鼓勵社會的積極參與,強化企業責任,鼓勵社會資本的投入,完善市場參與機制。
4.4 堅持物質環境改造與人文環境提升相結合
在對于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改造的過程中,嚴格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緊緊把握農村人居環境優化的方向路徑,要堅持物質與人文環境提升相結合。尤其是新時代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要著力提升農村文化環境,重視鄉土文化的保護,將其與物質環境改造相結合。要深入挖掘農村社會生活內涵和文化元素,從農村的風俗禮儀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去挖掘當地特有的文化特色,為農民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的文化氛圍。在改善人居環境的過程中,將生態環境建設與文化元素相融合,比如,懸掛張貼一些與新時代相呼應的宣傳語,在對物質環境改造的同時加入當地特色的文化元素,這樣農民無時無刻都在感受著文化的熏陶,能夠提升村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0年第2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