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是中國最低層級的政權組織,自然也是離農民最近的一級政府。在中西部地區,農業稅費改革徹底改變了鄉鎮政府的生存狀態。稅改之前,鄉鎮依賴農業稅費的收入,日子還比較好過。稅改之后,鄉鎮的收入幾乎完全依賴上級財政轉移支付,鄉鎮政府只能勉強維持運轉,與農村社會的關系也日漸疏遠。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財政資源涌入鄉村。藉此,國家也要求鄉鎮政府重整旗鼓,推動鄉村的發展與振興。然而,對于中西部普通鄉鎮的一把手來說,國家的重視和資源的下沉并沒有減少他們的煩惱,如何實現鄉鎮的良性發展和有效治理,始終是一道難解的題。
1 吃飯財政
多年以后,當書記坐在曾經的博士同學身邊,觥籌交錯之間也許會感慨,如果再給一次選擇,自己是否還會跟當初一樣,下定決心到基層從政。鄉鎮的工作顯然沒有多少詩情畫意,困難和煩惱呢,也沒有像頭頂的發絲一樣,慢慢變少。
在花縣,花鎮的經濟發展水平算是可以的,其人均收入曾經排在全市鄉鎮(除城區外)的第一名。然而,收入是農民的,跟鎮政府沒有什么關系。稅費改革之后,曾經輝煌一時的花鎮也只能依靠上級轉移支付度日,幾乎沒有什么本級收入。
這就是所謂的“吃飯財政”吧,依舊年輕的書記有些無奈地說到。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整個中西部大概都是這樣吧。
對于花鎮來說,除了上級轉移支之外,唯一的收入來源只有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所帶來的補貼。這也是鄉鎮愿意在建設用地上折騰的重要原因。這幾年,花鎮花了大力氣搞增減掛鉤,將村莊能夠整理出來的建設用地都拿出來,交給縣里統一出售土地開發指標。簡單地說,就是花鎮將自己土地開發的權利賣給其他更有需要的城市,比如省會城市。2020年是增減掛鉤項目的最后一年,花鎮把剩下能騰出來的6000畝土地都整理好了,就等著賣出去。按照當地的行情,每畝地上級政府給花鎮2萬元,其中1萬元給到村里。也就是說,如果這6000畝土地指標都能夠賣出去,花鎮就可以賺到6000萬元。可是很多鄉鎮都在搞增減掛鉤,就算是省會城市也消化不了這么多的指標。因此,能不能拿到這筆錢,書記心里也沒有底。
如果僥幸所有指標都賣出去了,那花鎮未來的發展前景何在呢?不搞工商業開發,純粹靠農業,要有大發展恐怕也是有點困難吧。
2 西瓜,企業和旅游
這些年來,中央一直在講農業產業化,支持和鼓勵地方引進農業企業,帶動農民發家致富。作為鄉鎮一把手,書記自然也要積極響應上面的號召,想方設法搞農業產業化。實際上,書記和他的同事也同意,現在的農業生產幾乎都是無政府狀態,組織程度低,應該引入高端的公司來組織農戶,或者由村里組織合作社統一經營。
但是效果怎么樣呢?其實經過這么幾年對農村的觀察,書記和他的同事們心里都清楚得很,把企業引入農村基本上沒有幾個能成功的,不是常年虧損,就是盯著政府的補貼,或者是企業老板為了拿地配合地方政府搞點農業產業,本來就是做做樣子,也不期待靠這個賺錢。
在90年代的時候,花鎮的領導確實成功地引導當地農民大范圍種植西瓜,也成功地把花鎮西瓜的品牌打響了。當年的西瓜種植之所以能夠大范圍推廣,是因為政府帶領村組干部到全國各地做宣傳、跑市場,而且大力優化花鎮的營商環境,給外地的瓜商很好的禮遇,包吃包住,嚴厲打擊本地人欺壓外地瓜商的行為。所以,西瓜的外部市場打開了,農民種瓜不怕賣不出去,而且價格也還不錯,自然就愿意跟著種瓜。
但是隨著西瓜種植在全國各地普遍開展,花鎮西瓜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下降。書記也經常聽農業口的同事說,因為常年種西瓜,使用的薄膜很難回收很難降解,都進入到土壤里面,破壞了土質,對西瓜的產量和品質都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最高峰的時候,花鎮種植西瓜的面積超過十萬畝,現在則逐漸被其他果樹所替代,比如桃子、李子等。
西瓜產業下一步的棋如何走,是想辦法提質升級,還是任其自生自滅,這是擺在書記面前的一道難題。任其自生自滅,實在有點可惜,前輩們留下的遺產,就這樣丟掉似乎也不太好;提質升級呢,難度也很大。書記和他的同事也嘗試引入農業企業,專門種禮品瓜,可以賣個好價錢,但是市場也不容易打開。多數普通人還是愿意消費普通的瓜。另外呢,就是對接西瓜加工產業,比如提取西瓜素。但是這個產業開發似乎也不太成熟。西瓜這東西,也就是新鮮的時候吃的爽;但是不便于保存,深加工的空間也不大。
另外一個產業是鄉村旅游,這也是目前各地比較火的項目。花鎮也想要在這一輪的鄉村振興中打造出幾個鄉村旅游明星點,讓農民更多地分享鄉村旅游的紅利。通過努力,花鎮成功地將花村打造成花縣的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最早的時候,花鎮對花村的定位是作為增減掛鉤項目的拆舊區,因為這個村位置比較偏僻。后來花縣的領導到現場考察,發現花村的舊房保存的比較好,稍微打造一下,應該可以成為鄉村旅游的一張名片。
為了支持花村的開發建設,地方政府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項目優先落在花村,總共投入2800多萬進行全村的改造。其中,花了800多萬用于支持農業企業修建大棚,還為農業企業的項目點配套渠道、道路等基礎設施。另外,花鎮自己也投入了100多萬用于農房改造,支持農民搞農家樂。
建設了幾年之后,書記和他的同事發現效果似乎不太理想。雖然引入了農業企業,但是仍然缺乏深度開發,很多旅游項目也沒有特別的新意,跟周邊一些村的做法沒有太大的區別。因此,游客也不太多,而且主要是本地人,消費少,很難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3 農村,就像散了架一樣
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書記也面臨不少的煩惱。比如說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可謂舉步維艱,全鎮30多萬畝的耕地,只有兩個農技人員。而且前幾年對七站八所進行改革,要求農技中心采取以錢養事的模式,取消了工作人員的編制身份。在這種情況下,工作人員也沒有什么積極性開展農技推廣工作。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但是現在的水利條件并不樂觀。一方面水利設施老化,年久失修,滲漏嚴重;另一方面稅費改革之后整個農村就像散了架一樣,很難把農民組織起來,而水利要運行起來又離不開組織基礎。
農村道路建設方面,書記和他的同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項目要求地方配套資金,而花鎮根本沒辦法拿出錢進行配套。2020年,花縣交通局給花鎮幾個貧困村十幾公里的道路建設指標,每公里縣政府給10萬元,還需要鎮村兩級配套20萬。鎮村兩級哪里出得了這個錢,只能用縣里給的錢,能修幾公里就修幾公里。
能不能用一事一議的辦法,讓農民自己籌錢來搞這些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呢?太難了,太難了,中央把農業補貼都發到每家每戶的手里,你想再要他拿出來搞建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書記輕輕嘆了一口氣。
現在村里的治理能力確實有待提升,即使是明擺著對大家都有利的事情,也不見得就一定能搞成。你比如說土地整治,有好幾個村都搞了,但是只有一個村實現了小田并大田,其他村只是簡單進行了平整,修修渠道,修修道路,而土地依然是細碎化的。你要是問農民,小田并大田好不好,他們都會跟你說太好了。可是一旦真的要開始搞,就有人不情愿了。有的擔心分到水利條件較差、肥力不高的田,有的擔心重新分田可能分少了,有的因為對村組干部有意見,就是不配合工作。這其中的麻煩事一大堆,村組干部也不愿意卷到里面去,因此大多草草了事。
有時候書記也很同情村里的干部,他們現在承擔的行政工作越來越多,整天忙個不停,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到他們自己務農了。特別是上級政府以便民的名義,把大量的工作下沉到村里,但是村干部干的主要是填表格、統計數據、完善檔案,然后就是各種開會,自己還要種田維生,哪有時間跟農民談談心、拉拉家常。跟農民接觸少了,感情自然就淡漠了,村里要搞建設,群眾不配合也很正常。
在這種情勢下,書記又面臨一個村干部隊伍建設的難題。工資不高,事情又多,責任又大,那些有本事的人都不愿意留在村里當干部。因此,如何選出一個優秀的村書記,變得非常困難。現在政府對村書記的要求很高,不僅僅是能讀懂政府的政策,能做群眾工作,還要有新穎的工作思路,能夠經常搞出亮點。問題是,符合這些要求的農民,大抵能夠找到一個比村官更好的工作。
在勝算不大的情況下,農村到底還要不要搞產業化?在地方政府沒有錢的情況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該如何搞?村干部到底要不要那么忙,以及該忙些什么?農民到底該如何才能組織起來參與到新農村的建設之中?
這些問題可能不僅僅是書記一個人的煩惱。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助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行業研習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