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寶貴財富,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陜西既是農業大省,也是文化遺產大省。充分發揮文化遺產作用,推動文化遺產深度融入鄉村產業鏈、生活鏈、生態鏈,既是活化遺產、實現文化遺產有效保護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農業與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推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一、推動文化遺產融入鄉村產業鏈
推動鄉村文化遺產的產品化和商品化。鄉村有各種各樣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有些文化資源是無形的,以鄉村居民的文化活動、歷史遺產、民風民俗作為載體。在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要讓鄉村文化資源真正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就要推動鄉村文化從過去鄉村居民自娛自樂的狀態,從藝術家、專家學者眼里的文化,村民眼里的文化,要轉向能夠滿足消費者生理和心理需求,面向市場需求的文化產品、文化商品。比如有很多手工藝,像剪紙、農民畫等,可能在農民生活中也有使用,但是要推向市場的時候,它的藝術特點、藝術內容都需要面向市場轉型。另外就是產品要向商品轉型。既要打造產品本身,也要考慮成本、營銷渠道、促銷活動等。秦嶺有非常豐富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推動這些資源轉化為產品,推動這些產品成為消費者喜聞樂見,愿意接受的商品,需要大量的策劃、整合、推廣。要引導產品開發與現代消費需求相銜接,推動技術和創意設計進步,提升產品品質,豐富產品形態,拓展市場空間,讓藝術化表達、創意化設計、沉浸式體驗成為文化消費的一部分。對于比較集中而且相對完善的資源,和急需維護的資源,要以搶救和保護為著力點,重點是修舊如舊。在此基礎上,推動文化資源融入產業鏈,實現文化資源的產品化、商品化。實現鄉村文化產業活動的組織化。近些年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很多勞動力到了城市,但是在鄉村里邊,還有一部分比如中青年婦女,在照顧家庭的同時,還有相當的勞動能力,當地的一些手工藝資源,需要加強組織化,改變傳統零散的模式,對這些勞動力進行必要的培訓和組織,提供相應的技術、設施、營銷等方面的服務,讓這些人利用手工藝,利用一些傳統的文化產品來引導手工產品的發展,也就是積極發展“指尖經濟”“炕頭經濟”。相關主體橫向聯合起來,不同的主體縱向協作起來,把一家一戶的零散組織模式,轉化成規模化、多元化、精品化、專業化、全鏈條的發展模式,打通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全產業鏈,同時也可以搞一些培訓班,發揮手工技能骨干的引領作用,以培訓班、師徒制、專業技能競賽等方式來提升手工藝技術和產品的質量。
二、推動文化遺產融入鄉村生活鏈
依托文化遺產打造生活場景。鄉村的功能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居住功能和環境功能。鄉村居民進行鄉村建設,重點是為了滿足自身居住以及基于居住而相應帶來的生產、生活和生態建設的需求。通過藝術鄉建實踐,讓鄉村在保護原有自然生態環境基礎上,引入美學元素、設計元素、創意元素,讓鄉村更加別致,讓鄉村的空間營造,村莊建設和自然環境、文化遺產、文化特色、地區特色相得益彰。提取精華,剔除糟粕,通過美的元素的引入,讓鄉村展現出獨特的美,展現出現代化的美,滿足新時代人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把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融為一體,同時要帶動相關文化產業鏈的發展,形成文化識別符號與重要的經濟資源,通過把文化特色資源融入鄉村文化標識、居住的庭院、街道、公共空間等設計形態,讓鄉村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從抽象轉向具體,從歷史轉向現代,從書本轉向村民的生產生活空間。依托文化遺產打造鄉村生活情景。可以和民事、民風、民俗相結合,融入導視系統,通過民宿、鄉村旅游景點、民俗博物館、文藝演出等方式,重視和升華傳統文化生活的情景。西安美院和鄠邑區共同合作的關中忙罷藝術節,就是重現和升華了傳統生活場景。類似這樣的實踐在省內已有多個成功案例,比如佳縣的赤牛坬,把陜北地區傳統的生產生活情景,編成情景劇,在鄉村實地演出,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認可,引起了廣泛關注,帶動了當地鄉村旅游發展。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看到,通過打造生活情景,豐富了群眾生活內容,轉化成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也把傳統的生活情景通過現代方式進行展現,來吸引游客,轉化成群眾收入的重要來源。把文化遺產導入群眾日常生活。文化遺產分散在不同地區,單一地區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的可觀賞性和體驗性不一定非常強,通過藝術家、地方政府、企業的共同努力,因地制宜地對相關文化遺產進行集成導入,讓消費者和群眾感受到更加生動、更加豐富、更加充實的文化遺產的美,讓農民把文化遺產用起來,實現文化遺產的活化,把鄉村文化遺產引入鄉村的生活鏈條之中。
三、推動文化遺產融入鄉村生態鏈
鄉村生態建設要和風景建設結合起來。生態建設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陜西鄉村文化資源厚重,可以在生態建設中著力打造基于傳統文化遺產的鄉村風景。鄠邑區沿環山路一線,把秦嶺的生態美和關中地區民俗文化整合起來,打造了獨具魅力的鄉村風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發展流量經濟和鄉村旅游等產業,加快了鄉村振興步伐,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鄉村生態建設要和農業遺產保護結合起來。陜西有很多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值得深入挖掘。農業遺產方面,佳縣古棗園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臨潼石榴、藍田大杏、鳳縣大紅袍花椒,漢陰鳳堰梯田,都屬于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鄭國渠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如何把這些重要的文化遺產在生態建設過程中的作用有效發揮出來,真正變成鄉村的風景,做到古為今用,是鄉村生態鏈建設方面的一個努力方向。
總之,就是要推動鄉村傳統文化資源,從分散到系統,從無形轉向有形,從抽象轉向具體,從歷史轉向現代,從靜態轉向活化,融入鄉村火熱的生產生活和生態建設實踐,融入產業鏈、生活鏈、生態鏈,真正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活化和現代化,讓文化遺產成為推動農民富口袋、富腦袋的重要依托,成為推動城鄉融合、市民和農民融合、農業與文旅融合的粘合劑,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寶貴資產。
(作者系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西部網“專家談”欄目 )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