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水庫、錢庫、糧庫加碳庫”,幾個形象的比喻飽含著人與自然、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既一語道出森林的多元功能和多重價值,又深刻揭示了新形勢下把握好這些功能和價值平衡的必要性。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可不只“乘涼”而已。1989年,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就撰文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這樣說并不過分。”
森林是水庫,能夠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山上種滿樹,等于修水庫”,有數據顯示,1公頃森林一年能蒸發8000噸水;森林是錢庫,除了木材的直接經濟價值外,還能夠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使“跑風地”變成良田和牧場,推動農牧業發展增效;森林是糧庫,能為人們提供林果、山野蔬菜、林下產品等,樹立大食物觀,也需要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向森林要食物。
在這次植樹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則強調的是新發展階段森林碳匯的重要作用。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匯儲備庫,可以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存儲二氧化碳。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結果,全球森林碳貯量高達6620億噸,約占全球植被碳貯量的77%。當前,中國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既要做好碳排放的“減法”,也要做好“擴綠”的加法,利用好森林這個綠色“碳庫”。
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已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但總體看來,我國生態欠賬依然很大,缺林少綠、生態脆弱仍是一個需要下大氣力解決的問題。破解難題,需要更好地發揮森林的多元功能。
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大國,要發揮這些功能,先得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做到統籌協調、平衡把握。既不能焚林而獵,以破壞生態換取經濟效益,也不能因噎廢食,為了保護生態就停下發展的腳步,而是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本身就是價值”,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創造森林生態系統的綠色GDP。
就拿糧庫來說,向森林要食物絕不是簡單的砍樹種糧、毀林造田。短期內,這種做法或許能增加一些糧食播種面積,但隨之帶來的生態系統改變和破壞,反而可能引發水土流失等問題,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發揮森林的糧庫功能,核心在于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和食物品種。比如,通過大力發展油茶、核桃、油橄欖等木本糧油,改造現有低產低效油茶林等,不僅可以增強保障糧食安全能力,還有利于實現生態美、農民富的多贏。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進入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對待森林等生態問題尤其要有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和修復,真正實現“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22年4月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