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黨中央發出“脫貧攻堅”的號召下,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扶貧濟困的高潮,讓很多貧困群眾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并從貧窮的困境中走向小康的致富路。當然,在政府扶貧的過程中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困難群眾在政府的資金技術支助后很快就脫貧致富,而有的貧困群眾雖然得到人力物力的幫扶,卻遲遲不能脫貧致富。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多數貧窮者就是缺“智”,也就是文化知識水平不高,不重視也不懂科學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缺少發家致富的技術和手段;另一方面就是沒有脫貧致富的堅定志向,有一種很強的依賴感,總希望別人為自己鋪好現成的致富路,更希望有朝一日天上能掉下大餡餅。
誠然,對沒有知識和技術的貧窮者來說,扶貧首先得要扶智,就是讓貧窮者學到一項技術掌握一種技能,能順利地從事某一項職業。就拿我們農民種地來說,沒有種好地長好莊稼的本來,即使手里有土地又怎么能脫貧呢?某村有個低保戶,按理說這家也不該享受低保的待遇,因為家庭成員還很年輕,男女主人才四五十歲,家里又有十多畝土地,如果把地種好,會和其他村民一樣能把日子過好。然而,男女主人都識字不多種地種不好養牲畜家禽也養不好。比如給莊稼打農藥治害蟲,男主人時常把除草劑當殺蟲藥施用,結果害蟲沒治住,反而把莊稼都打死了。農村人家都養豬養雞,這個人家也養,可別人家養母豬一次能生下十幾個小豬仔,而這個人家養的母豬一次只生幾個豬仔,還時常把豬仔養死。
后來,鎮政府村委會里在扶貧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個人家的問題,加強了對這個人家在種地養殖上的技術指導,從耕地播種到莊稼施肥治蟲、從母豬配種到懷胎生仔等種養的關鍵時候,鎮里村里都派專門的技術員上門提供技術精心指導。時間一長,這個人家漸漸地學會了種地學會了養豬養雞,農作物的產量提高了,家禽牲畜也養好了,家庭經濟收入也增多了,漸漸地脫了貧致了富。
除了缺少智慧脫貧難,其實我們生活中還有一種脫貧難的人,那就是不求上進得過且過的人。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富人想幫一個窮人致富,送給窮人一條牛,并囑咐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播上種子,秋天就可以收獲了。窮人開始滿懷希望,可沒有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更難。窮人就想賣牛,買幾只羊,先殺一只吃,剩下的生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窮人真的賣了牛殺了只羊,然后等母羊生下小羊。可是,母羊遲遲沒有生小羊,日子又艱難了。窮人忍不住又殺了只羊。他想,這樣下去不好,不如把剩下的羊賣了,買些母雞生蛋賣,賺錢會快些。可不久,窮人又殺雞,殺到最后一只雞時,他想反正致富無望了,不如賣掉雞買壺酒喝喝,管他三七二十一呢。最后,扶貧者也失望地離開了,窮人仍舊過著他的窮日子。
這樣的人當然也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守著貧窮,也希望有朝一日過上富裕的生活,有時也在尋找著致富的機會,然而當機會真的來臨的時候,一開始他們也許去會做一下,可一遇到挫折哪怕是很小的挫折就垂頭喪氣灰心失望,他們沒有堅持到底的決心,沒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志力;他們也沒有長遠的眼光,看重的只是眼前的享受和一時的小利。這樣,挫折之后,他們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最終會放棄送到面前的各種機會。
生活中的這些事例告訴我們,扶貧離不開扶智和扶志。就是在扶貧的時候,既要讓貧窮者得到物質和技術的幫扶,也要扶起貧窮者的志向和決心。要讓貧窮者知道,不學無術難脫貧,懶惰依賴更不行。每個貧窮者都要努力學習知識技術,都要樹立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不斷加強堅持到底的恒心和決心。真的相信,一個人無論多么貧窮,只要有脫貧的信心、恒心和決心,并用勤勞的雙手去拼搏,再在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幫扶下,一定能從貧窮之中走向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