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輿論場幾乎是在鄉愁里度過的。有人感慨“故鄉淪陷”,有人感嘆“農村越來越沒有農村味”……朋友圈里,“每逢佳節黑家鄉”再次成為招牌動作,很多人樂此不疲。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不是所有變化,都能帶來美好祝福。在很多人的鄉愁印象里,那時候車馬很慢,書信很遠,村前一棵大柳樹,村里雞犬之聲相聞。而現在,柳樹伊人已去,炊煙杳無身影,很多習俗不是已經改變,就是正在改變……記憶已成紀念,鄉愁漸成鄉怨。
討論鄉愁,不能忽視一個背景,那就是身在一個變化的時代,變才是唯一不變的;不能忽視一個主體,那就是鄉親才是鄉愁的主體。習慣于現代生活的人們,當你吐槽鄉村變化時,有沒有想到,你口中的鄉愁,是不是鄉親們想要的?你愿意過“鄉愁里的生活”,使之成為常態嗎?
有一種說法,真正熟悉鄉村的人,從來都不講鄉愁;每年總有幾天提及鄉愁的人,其實根本不懂鄉村。位置不同,思考不同,所講的鄉愁,內涵完全不同。鄉村的一些變化,城里人覺得遺憾,鄉村人卻可能認為是進步,欣慰于與城市的每一點接近。
這種對鄉愁的不同認識,深刻反映出現代社會對于農村真實生活的陌生,種種對農耕社會的詩意向往,更折射著一種群體認識的偏差。任由這種陌生和偏差的存在,并不利于鄉村建設,也只會讓鄉愁成為一個無解的惆悵。城里人認為的鄉愁,卻是鄉村人的鄉戀;城里人不屑一顧的,可能正是鄉村人孜孜以求的。
作為一種情感,鄉愁是值得尊重的,但鄉村未來的發展,絕不能停留在鄉愁的印象里。理想中的鄉村,不能成為城市的翻版,特別是不能讓城市病蔓延到鄉村身上,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同樣應該綿亙在鄉村身上。鄉村不能成為封閉、落后、保守的代名詞,也要有現代模樣,當然,不能失去特色,千村一色,城鄉一色。
當下農村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發展的人才問題。走出農村的人,很多時候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為家鄉盡力的問題。有些人享受著現代生活,還不自覺地反對家鄉的變化。這樣的鄉愁,有些矯情,甚至畸形。理想的鄉愁,應該對家鄉充滿感情,愿意為家鄉發展出力。當然,在發展變化中,不是對過去的全盤否定,而是有著鄉村基因的特色發展。這更需要離鄉的人,付出實在的努力。
這也是我們想說的,要鄉愁,不要“鄉愁里的生活”。一個真正懂鄉愁、有鄉愁的人,只會把鄉愁轉化為建設家鄉的責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揚州日報2016年02月1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