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意味著回家。
對于許多農民工家庭而言,越來越沉的春節支出,正在把年味沖淡。社會變遷傳導而至的經濟壓力,鄉鄰間關乎面子的攀比,人情往來越發繁瑣;夾雜在代際之間的觀念沖突……
透過這三戶農民工家庭的春節賬本就會發現,春節,已不僅僅是團圓這么簡單。
一
1月22日,離春節還有大半個月,邢擁軍就回老家了。早早回來,一年未見父親的女兒邢子怡很是高興。吃過午飯,妻子黃香花默不作聲收拾碗筷,早年也外出務工的她知道,丈夫今年能回來這么早八成是失業了。
10年前,邢擁軍從江西九江老家到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一家生產首飾項鏈禮品盒廠務工。這些年,他見證了這家日資企業從2007年1000人、2008年400人、2015年200人,到如今不足100人,“聽說都遷到越南去了”。
即使不再回廣東,邢擁軍帶回來的東西也屈指可數:花74元錢給女兒買的漫畫書,下了很大決心買的一輛價值600元的自行車,一個110元的炒鍋,給妻子帶了一雙運動鞋。而自己,過年新衣都免了。失業意味著未來幾個月沒有穩定的收入,“省”,對于節約慣了的他是自然而然的反應。
家庭的主要收入沒了,原本就很節儉的黃香花今年買年貨變得更加謹慎了。十幾元錢的龍眼,問了價格搖搖頭就走。砂糖橘,八九元一斤,太貴。青菜、菠菜、萵筍葉這些家常小菜樣樣十幾元一斤,真是吃不起。女兒正在長身體,營養得跟上,20多元一斤的排骨,少買幾塊吧。這個年,他們家的飯桌有點吃“緊”。
過年,自己的吃穿用度可以省,人情往來卻省不得。黃香花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算賬。兄弟姐妹6個,送年禮,每家兩三百元不等,孝敬雙方父母一人300元不能少。親戚家的小孩壓歲錢一人100元已經幾年沒變了,“再少就拿不出手了”。
零零碎碎加起來,過年期間怎么著也得七八千元。這個數目,對邢擁軍一家而言能抵上平日里8個月的開銷。要知道,在廣東打工時自己一個人一個月的花銷也就控制在200元上下:電話費,買牙膏等日用品,騎自行車外出閑逛時買點水,無他。
二
這個春節,邢擁軍一家的主題是“省”。然而,對于井岡山腳下油背村的付志勇一家,則是“花”。
付志勇是個模具師傅,和妻子常年在深圳務工,在村里,生活算是富裕的。家里的大小事都交給在龍市老縣城開雜貨店的大姐打理。孩子在縣城讀小學租房的房租、家里的人情往來,費用都由大姐先墊付,自己每年春節回來一年一結。
近幾年春節回家,他總覺得心里沒底。因為有一筆額外的賬單等著他。按照老家里的風俗,成家后的兒子要在老家蓋新房子,否則就會被村里人看不起。今年,房子開始裝修,花錢的地方少不了。“材料、人工費都貴死了,恨不得自己有臺印鈔機?!蔽罩话训却Y付的票據他抱怨道,“油漆工工資一萬五、瓷磚三萬二、門窗一萬九、燈具三千八……”
“辛辛苦苦掙了幾年錢,一下回到打工前?!彼麩o奈地說,春節真有點“春劫”的味道。
妻子謝文紅告訴記者,現在春節參加各種宴席逐漸成為一筆大開銷。外出務工的青年人基本選擇在春節期間結婚,扎堆的婚宴是繞不開的;老人過生日、孩子周歲、賀新房,大辦宴席日漸成風。“大家的心態是你不辦酒,你就虧了?!敝x文紅說,一到過年,沒有一兩千元的禮錢打不住。
“記得九幾年我們剛出去打工那會,可不是這樣的啊?!敝x文紅搖了搖頭說,“這風俗真是要變一變才好。”
三
56歲的邱秋鵝算了一輩子的自家春節賬,今年她打算不再記賬了。作為家里的大管家,在福建泉州打工的獨子肖平每年年前都把錢交給她打理。在她看來,“現在過年就像燒錢”。
她家在湘贛交界的河橋村,如今快遞也“蔓延”到了離家不遠的縣城。在家帶小孩的兒媳婦不知啥時候迷上了網絡購物。借著過年的由頭,拉著小姑子在年前不管有用沒用買了一大堆東西。一會說這個雪花膏打折,那個店鋪搞活動,嘀嘀咕咕折騰了好幾個晚上。本以為兒媳婦在網上買東西真能省點錢,卻不想超出預算一倍多。
“早知道就自己去市場買了?,F在的年輕人都是花錢桶,發什么網上紅包,都能發好幾百元呢。”半頭銀發的邱秋鵝說,“10年前那會,我們過個年也就是宰殺一頭豬,沒這么多事?!?
村子里日益盛行的攀比風氣和“牌桌文化”也影響著家里的春節賬單。邱秋鵝告訴記者,現在過年都好面子,即使沒錢,后生們上縣城買180元一個的煙花,“眼都不眨一下”。村里在外打工的那些年輕人一回來就湊在牌桌上更讓人頭疼,聽兒媳婦說,一局輸贏上百元,倒霉時,一晚上千把元就沒了。
“沒錢了,去打工的路費還得問我要,這個賬怎么算?”她嘆著氣說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