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倪春霞在天津大學一場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城市流動兒童的研討會上透露,我國今年將首次摸清留守兒童底數。全國究竟有多少留守兒童?一直缺乏權威數字。倪春霞表示,此前使用的都是估計的數字,民政部已與教育部、公安部等決定今年開展留守兒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從而實現精準幫扶。(中青在線 2016年3月27日)
留守兒童,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沒有完整的親情,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他們像“野草一樣成長”,他們是時代的孤兒,他們臉上寫著這一時代的某些密碼,他們是社會轉型升級代價的承受者之一……留守之殤頻頻上演,誰之責?是單純考量政府之過,還是過分譴責父母之過?一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苦生活難以糊口,加之城鄉二元體制迫使農村青壯年拋家別雛、背井離鄉,投入到茫茫打工大軍中,也導致農村日益“空心化”。二則,農民工帶孩子進城有那么難嗎?戶籍制度、入學制度的“高門檻”將農村兒童遠遠地拒之門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工作繁重、工作地點不定,更隔斷了親子之間的交流與溫存。
“6000多萬留守兒童,加上3600多萬的流動未成年人,總數在一億左右,大約占了全國3億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如此龐大的弱勢群體無疑為國家治理、社會管理帶來巨大挑戰。日前,教育部提出將助資150萬農民工圓“求學夢”。不可否認,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農村人口到城市流動務工的趨勢無法扭轉,留守兒童現象短期內也難以消除。因此,亟待建立長效機制,用滿滿的愛填充留守兒童孤獨的心實乃當務之急。此番首次的摸底排查,精準幫扶正是書寫著一個大寫的愛。
關愛兒童,制度先行。政府作為“主力軍”,當身先士卒。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兒童保護的法律體系,為留守兒童的成長保駕護航。打破戶籍制度等壁壘,著力解決農民工及其子女在大城市求學、就醫、住房等基本生活難題,實行農民工“市民待遇”,讓留守兒童“子憑父(母)貴”,過上城里孩子一般的“富貴”生活。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投入,與脫貧攻堅計劃相結合,推進新農村建設,助資農民工繼續教育,縮小城鄉差距,將更多的惠民政策適當向留守家庭傾斜,讓流出人口“回流”,精準幫扶每一位留守兒童。此外,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強制要求父母履行義務,增強親子溝通,用愛醫治“親情饑渴”、撫慰留守之心。
關心成長,教育齊驅。誠然,大城市有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為五斗米而遠走他鄉,渾不怕”!其實,歸根結底是農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低,思想觀念陳舊,加之無特殊的生產生活技能,要想謀得生存,除了賣力氣還能干啥?世世苦、代代貧的窘境終將難以改變。殊不知,知識改變命運,要想飛出山旮旯,一躍成為金鳳凰,教育是根基。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緩解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壓力,讓咱山里的娃在自己的家鄉同樣能接受像城里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同時,契合人才計劃,引導眾多優秀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將知識與技能帶到農村,更將愛與關懷帶給每一位留守兒童。當然,鼓勵在校大學生、志愿者及心理醫生等到山村任教,增加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靈疏導,教育他們理解父母,學會換位思考,也告知他們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有能力改變現狀,激勵孩子們求知欲望,陪伴他們一起成長,亦為良策。切莫讓寂靜鉆了空子,占據留守之心。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關乎著整個農村的教育,他們的成長更是社會的進步。素有“名族魂”之稱的魯迅先生曾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而今,我們更需要“救救留守兒童,用愛填滿留守之心”。愿天下兒童都不被留守,都擁有幸福。
作者單位:滎經縣嚴道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