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
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1997年全國農村小學數為512993所,2009年為234157所,減少學校數合計278836所,總量減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減少學校數為64所。
中國小康網訊 記者 郭煦 雖然不少地方不再觸碰“撤點并?!奔t線,但受多重因素影響,鄉鎮一級的學校學生數量銳減,一兩個學生的學校屢見不鮮。農村學生流失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成為教育難啃的“硬骨頭”。
從幾年前開始,吉林省公主嶺市三門李村小學只剩下兩個老師、一個學生,成為一所“空巢小學”。此前,媒體在《中國最孤獨的小學》的報道中,用了“罕有”來形容三門李村小學。
這并非孤例,重慶尚山小學、湖南沙塘鄉小學、福建永泰赤錫鄉荷溪小學……“一人學?!辈⒉缓币?。數據顯示,僅2016年我國不足10人的鄉村校點竟達3萬多個。
如果唯一的學生離開,這些學校隨時要關閉。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1997年全國農村小學數為512993所,2009年為234157所,減少學校數合計278836所,總量減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減少學校數為64所。
從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到現在,中國教育經歷了“一村一?!钡拇笠幠U張到“一天消失60多所學?!钡臉O速收縮。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孩子隨打工父母外出讀書。
農村小規模學校是中國教育這個木桶中的最短板,但這也是中國教育的“神經末梢”,是偏遠農村地區文化存在的一個重要標志,對鄉村的意義不可低估,它們還被賦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使命。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曾說過:“對于教育公平而言,最簡單的評價就是要對那些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幫助,而現在的農村教育,最容易被遺忘、被忽視的是鄉鎮以下的農村小規模小學。”
2012年9月,我國提出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采取多種措施辦好村小和教學點,農村教育由此進入“后撤點并?!睍r代。記者近期調查發現,雖然不少地方不再觸碰“撤點并?!奔t線,但受多重因素影響,鄉鎮一級的學校學生數量銳減,一兩個學生的學校屢見不鮮。農村學生流失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成為教育難啃的“硬骨頭”。
鄉村學校空置嚴重
此前,貴州省凱里市龍場鎮一所35萬元建成的希望小學,投入使用了僅一年半時間就被棄用,漸成垃圾站。凱里市龍場鎮老山希望小學有兩層教學樓共8間教室,教學樓內外均堆滿了廢品和垃圾。當地村民說,這所希望小學已棄用很久了,目前這里成為回收加工廢品的地方。
根據學校的紀念碑文,老山希望小學由省外一家慈善基金會捐款20萬元,凱里市政府配套15萬元修建,占地3.5畝,建筑面積460平方米,2009年3月投入使用?!跋MW的建成可解決老山村、漁洞村等5個村200余名適齡兒童上學?!北膶懙?。而村民稱,希望小學學生最多時僅30余人,到2010年9月,只剩11人。
凱里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0年,貴州凱里至余慶高速公路規劃又需通過此處,征用了學校占地,僅剩下的11名學生也全部轉入龍場鎮寄宿小學就讀。從建成使用到廢棄,投入35萬元的希望小學僅使用了一年半時間。
福建省仙游縣西苑鄉西苑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這所山上的學校設施齊全、環境優美,不但有標準化的教學樓、宿舍樓、食堂,還有漂亮的塑膠跑道?!皩W校很漂亮,老師也很好,學校28名教師中一半以上具有本科學歷,可就是沒學生?!蔽髟穼W校校長陳文謀說,包括幼兒園的學生,整個學校學生不到100人,平均每班不足10人,最少的只有5人。
近年來,由于人口外流,像西苑學校一樣,很多學校都面臨學生數量銳減的局面。仙游縣度尾鎮中心小學負責人說,現在學生外流情況越到高年級越嚴重,今年全鎮小學畢業生6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到縣城讀書,還有不少學生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在縣城或外地讀書了。
除了這類辦學條件好、師資力量不錯的學校外,也有一些農村學校和教學點雖然保留了,但是教學條件卻較為簡陋,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有的教學點常年只有一名教師,甚至只有一名學生,直至自然消亡。
河北省平山縣蛟潭莊鎮桑元口小學太堡嶺教學點教師吳麗英見證了她工作18年的西大地教學點自然消亡。她說:“西大地教學點從1996年20多名學生,減少到2013年1名學生,后來這名學生也去別處上學了。教學點沒有學生,我就被調到太堡嶺教學點,仍然是一名教師的教學點?!?/p>
據了解,平山縣全縣學校和教學點,從最多時700多所,減少到現在260多所,全縣一名教師的教學點有60多個。
《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顯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一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對十省農村中小學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村小學生學校離家的平均距離為5.4公里,農村初中生離家的平均距離為17.47公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取得了巨大進展,全國城鎮人口的比例從1982 年的21.1%增加到2015年的56.1%,與此同時,城鎮兒童占全國兒童的比例從1982年的16.6%增加到2015年的 49.1%,全國近一半的兒童已經居住在城鎮地區。
而農民工子女的隨遷率達40%左右,留守率則達60%左右,農民工子女的隨遷率,正在不斷逼近留守率,也顯示了農村生源轉移正在加劇。
近些年,伴隨著學齡人口的減少,學校適當調整是一個自然過程,但這個過程在其他力量的推動下,撤并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超出想象。十年里,全國小學生減少了37%,學校減少了52%??梢哉f,許多地方學校撤并的規模幅度,遠遠大于學生減少的幅度。
2008年之后,許多地方撤點并校的動機逐漸復雜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查顯示,有些地方明確通過撤并學校帶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通過“學校進城”迫使學生進城;有的地方還總結出“小帶大、大帶小”、“以校擴城”的經驗,大建“教育園區”和“教育城”,將教育當成拉動城市化的工具和手段。
多位受訪專家和基層教育界人士認為,由于農村生源持續減少,引發一系列問題:教育資源閑置甚至浪費現象嚴重;影響農村學校正常教學;縣城或流入地教育資源緊張。
即便“空巢學校”人數很少,也不能成為被忽視的理由。每一個孩子,都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因此,現在的問題不是怎樣消滅“空巢學?!?,而是怎樣辦好“空巢學?!?。
鄉村學校的救贖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鄉教育問題與矛盾愈發突出。最明顯的當屬城鎮學校人滿為患,而鄉村學校則人去樓空。這些造成了鄉村教育資源的浪費,更影響著教育的均衡問題。
在農村學校就讀的學生越來越少,而大量涌入城市的教育“小移民”卻讓城里學校越來越不堪重負。
在河北省順平縣,為了讓孩子進縣城讀書,順平縣的農村家長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位于縣城東部的順平縣實驗學校小學部是該縣辦學條件和教學設施最好的小學,家長們習慣稱之為實驗小學。它和位于縣城西部的逸夫小學,成為鄉下進城小學生的主要就讀地。
順平縣沒有寄宿制小學,為了讓孩子能到縣城讀書,家長們想盡了辦法。有的在縣城買了房子,有的租房子,有的借住在親戚家,還有的把孩子托付給“小飯桌”。
“現在供一個小學生的花費,趕上供一個大學生了!”神北村劉女士的女兒在省會一所大學就讀,每年學費4700元;兒子在縣城讀小學,每月要交給“小飯桌”450元。
而另一位家長高玉為了孩子上學,則花12萬元在縣城買了套房子。她慶幸自己早在2008年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就舉債買了房,不然現在買一套同樣大小的房子得花近30萬元。
記者了解到,圍繞進城小學生當地已形成一條產業鏈:有負責學生吃住的,有專門開車接送的,還有將農村來的孩子聚在一起收費補課的。
一位該校的老師回憶,學校最初只是一所村辦小學,七八個老師、200多名學生;而今,教師達到100人,學生已經達到了1000多人。另一位老師介紹,自己所帶的班級,一年級時有70人,二年級時增加到80多人,無奈之下便在三年級的時候進行了分班,剩下60多人,結果寒暑假轉來了一些學生,又增加到了80多人……
農村孩子涌向城鎮求學,是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產物。當然,肯定農村教育城鎮化,絕不是說現在的農村教育城鎮化沒有問題。
首先,教育領域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出現偏誤?,F在的教育均等化重物不重人,按傳統鄉鎮、行政村的區劃進行投入,導致農村地區校舍大量空置,而縣城學校擁擠不堪,七八十人的大班額非常普遍,百人以上的巨型班也不稀奇。很多縣市,農村學生進城現象已經持續多年并且愈演愈烈,但是一些地方寧肯搞房地產搞到庫存嚴重的程度,也不肯根據學生數量建設學校。
其次,教育城鎮化跟不上人口城鎮化的步伐??h域城鎮學校學生擁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相當多的農民工子女不能隨父母流動,只能以留守兒童身份在老家城鎮讀書。
韓清林,這位河北省教育廳前副廳長,曾參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小學義務教育、學前教育階段的起草工作。如今他自我檢討:“只是提出了進行學校標準化建設,而沒有提學校規?;徒虒W點的保留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是有責任的?!?/p>
楊東平也表示:“城鎮地區的巨大班額、超大班額和超大規模學校,在一些地區已經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例如在河南信陽、周口地區,有的小學、初中最大班額達到150人,所有空間全部填滿,甚至有學生只能站著上課。這樣的大班額其實已經沒有教育質量可言,最突出的就是安全問題。”
與此同時,鄉村地區的義務教育卻持續凋敝。第一波“撤點并?!闭呤加?001年。當時的初衷,是為了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加速農村地區的城鎮化;但該政策推行十余年的過程中問題叢生;最基層的村小、教學點被裁撤后,學生多須到位于鄉鎮中心地帶的中心校就讀。但是,諸如“學生上學路途遙遠”、“中心校寄宿條件差”、“校車事故頻發”及“輟學率反彈”等負面效應,已讓“撤點并校”政策在2012年被國務院嚴格限制,但其后續影響仍在持續。
鄉村學校政策走向之爭
在此背景下,農村教育的政策該往何處去,學界和政策界均存在著不同聲音。
楊東平擔心,“這將使學校在農村消失”,同時還意味著新一輪更大規模的撤點并校將會啟動,進一步推動農村學生進城。他認為,前十年推動的“撤點并?!敝饕返氖谴逍W和教學點,把學生和教育資源向鄉鎮中心集中;但這一次,則有可能要進一步撤并位于鄉鎮中心的學校,把學生和教育資源向縣城集中。
楊東平認為,加強鎮一級學校的建設已有成功案例。他介紹,在山西晉中市,湖北的黃梅縣、通榆縣,“他們是反其道而行之,(通過鎮級學校)吸引農村學生回流,解決了(城市學校)大班額的問題”,在那些地方,“學校硬件容易改善,也容易吸引教師”。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副教授張立參與的一項調查顯示,中西部地區的農村人口更傾向于去小城鎮生活,在鎮和城市之間,約40%的人會選擇去小城鎮。
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6月發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以來,各省級《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相繼出臺,但政策的落實還有一個過程,還需要出臺細化方案。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減少,未來農村學齡兒童的總趨勢是在減少,小規模辦學是農村教育發展的方向。這需要中央在財政投入、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等方面采取措施,比如高等師范院校要加大小教專業全科教師的培養,在“國培計劃”中加大全科教師和復式教學教師的培訓,以提高鄉村教師的全面教學能力。
2016年12月,李克強總理對東北師范大學鄔志輝教授關于《加強農村教學點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同步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報告做出重要批示。2018年,教育部印發《關于統籌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意見》,全面實施兩類學校建設底部攻堅戰。
《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建議,針對農村小規模學校公用經費普遍不足的現象,設立專門的學校建設資金,通過專項資金劃撥的方式,調動地方政府保留和建設小規模學校的積極性。而對于農村教育普遍存在的師資短缺問題,報告則建議修改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探索“班師比”或“校師比”的教師編制核定方式,或者出臺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編制的專項政策。師資力量完備,才能留住更多的學生,學生多了,“空巢學?!弊匀灰簿筒豢樟恕?/p>
“就近入學”是《義務教育法》所確定的兒童的基本權利。小規模學校不僅是山區、牧區、農村地區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它也是現代學校的基本面貌。在英國、德國、芬蘭等國的城市,小學的規模通常也是一二百人,每個年級一個班,最多兩個班,每個班20多個學生。因為教育的品質與學校規模密切相關。只有小班小校,才可能關注每一個學生,實行個性化的教學。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小班小校是教育現代化外在的形態,是實現高質量教育的基本追求。
農村小規模學校是否注定只能“小而弱”、“小而差”?在農村地區,建設好小規模學校不僅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農村教育底部攻堅、精準扶貧的關鍵所在;也具有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價值。由于小規模學校與社區、家庭的關系密切,有利于實行生活化、鄉土化、社區化的教育,使學校成為農村的文化中心。
許多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實踐已經證明,“小而美”、“小而優”的目標是可實現的。
四川涼山瀘沽湖達祖小學,是一個學生數不足一百人的鄉村小規模學校,現任校長王木良有六個夢想:基礎教育、扶貧助學、醫療救助、環境保護、文化保護、生態旅游。他認為“學校應是讓學生向往且愿意主動參與學習的地方”,除了日常課程,學校開展多種素質教育活動課,如手工課、戶外寫生、農場活動、民族舞蹈、朗讀比賽、運動會等。通過開設特色課程——東巴文課,讓孩子和村民們學習民族文字、民族文化,民族歌舞,傳承古老的東巴文化。學校租用村民100畝土地,種植生態農產品,飼養禽畜,再將農產品通過微店進行銷售。不僅教育內容豐富多彩,達祖小學的考試成績也可圈可點。在2015-2016學年,除一年級和六年級的數學,其它科目統考均居瀘沽湖片區第一名。
在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河北省邢臺市、河南省濮陽縣、甘肅省平涼市等地,目前有一大批農村小規模學校堅持“小班小校”的現代教育理念,用實踐探索“小而美”的學校目標,校長和教師中不乏獲得各類教育獎項,被社會廣泛認可的“名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小康網(頭條號原創)2018-06-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