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農村生源萎縮 城鎮化“抽空”了鄉村學校
兩個人上課,兩個人讀書,兩個人打球。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寨科鄉劉溝小學,王如強和高龍,僅有的一師一生組成了一個學校。
作為一個從教近40年的鄉村教師,王如強見證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和轉型,教室從窯洞變成平房、樓房,數字教育進了農村課堂,孩子們也吃上了免費營養餐。如今,農村校的辦學條件越來越好,可是學生卻越來越少。
眼下,中國很多地區的農村學校,都面臨學生越來越少的尷尬現狀。
“學生都沒有了,何談教育?”在山西臨縣青涼寺鄉灣里村小學,教了20多年書的高建福感慨,“現在的問題,不是沒有學校,而是孩子走了,學校辦不下去了。”
類似這樣學生人數減少導致的農村學校無法開班、日漸“萎縮”甚至成為“空校”的現象已很普遍。
不久前,由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5》顯示,從2009年到2014年,我國鄉村小學在校生減少了2605萬人,鄉村和鎮區初中在校生分別減少1190.2萬人和275.4萬人。
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2015年對全省17個省轄市40個縣(市、區)的120所農村小學教育狀況進行的專項調查顯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和農民對教育的越發重視,造成農村生源萎縮,杞縣高陽鎮一所小學,正常招生生源是30人左右,但2014年秋季僅招到7名學生。
隨著年級升高、學生年齡的增長,農村小學流向城鎮就學的人數愈來愈多。河南省120所被調查小學班級數從一年級的156個下降到六年級的92個,學生人數從一年級的5712人下降到六年級的3466人。
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進城上學”成了很多農村人完成城鎮化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5》顯示,我國義務教育城鎮化率從2009年的51.04%快速攀升到2014年的72.55%,增長21.5個百分點。
“村小的老師不會英語,體育、音樂、美術更是不會教,而城里孩子小學三年級就學英語了,孩子不轉出去,就要輸在起跑線上。”43歲的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黃鐸堡村村民馬國富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后李濤在四川芥縣云鄉雍村調查發現,一種教育消費的攀比觀正在村落社會流行,舍得送孩子去縣城讀書的人被認為有出息,“鄉鎮的家長覺得義務教育階段都免費了,認為不給錢就入讀的學校肯定不好,所以擠破了頭也要到縣里上中學”。
“空校”之下,是農村教育越來越弱的現實。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紅羊鄉莊灣小學校長楊天才發現,農村學校所流失的大多是會讀書的學生,這對于農村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相當不利,而生源質量的下降與升學率的下滑,則造成學生進一步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全科教師缺乏成為當下農村中小學的“通病”。“一些農村小學,音、體、美、信等所謂小學科多由語、數、英學科教師兼任,教師的專業性不強,學生得不到個性化培養,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南泥中學教師李名英說。
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6.7萬個教學點和“麻雀小學”。“為了方便山區孩子就近上學,短期內‘麻雀學校’必須存在。而這些地方年輕教師待不住,只能靠一些臨近退休的老教師站好‘最后一班崗’。”固原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羅江東說。
山東省德州市某區的調研結果顯示,距離鄉鎮駐地較遠的學區小學和教學點教師老齡化現象比較突出,如某小學有教師13人,年齡最小的已47歲。
“像這樣偏遠的教學點談不上教學質量,老師只能是帶孩子。”甘肅省鐵山教學點教師孟玉強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江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