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散戶種糧虧本、大戶種糧得利”的情況正在改變。受種糧成本不斷提高等因素影響,不少種糧大戶“踩”著盈虧平衡點種糧,一遇自然災害或糧價波動,就可能出現“倒虧”。尤其在土地高度零碎、地力較差的西部農區,農民規模種糧單位投入成本更高、效益更差。如何優化種糧扶持政策,真正穩定大戶種糧的積極性?
掙扎在盈虧線上,越種越沒信心
初春時節,半月談記者深入重慶開縣、涪陵等農業大區,看到不少種糧大戶已開始新一年的春耕勞作。但不少長期種糧的大戶向記者坦言,現在是踩著盈虧平衡點在種糧,國家雖然有補貼,但是難抵人工成本上漲、自然災害風險,規模種糧越來越沒信心。
在重慶開縣大德鎮,朱占昌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流轉了1300多戶2500多畝土地種糧。談起種糧直接收益,朱占昌說現在只能維持不虧本。“現在種一畝水稻,各類農資成本要300多元,機耕、機收等生產環節成本3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轉費每畝平均300元左右。水稻畝產能夠有1000斤,如果單純賣稻谷,無論怎么算,都是不劃算。”
糧食生產不賺錢,只能靠加工環節賺點利潤。由于規模種糧面積開縣最大,朱占昌搞起了大米加工廠,每斤糧賺2毛錢加工費,一年生產200萬斤糧食,能掙40萬元。“我是開縣‘糧王’,感覺好像很牛,但一家人年景好時也就幾十萬元收入,還要一身泥巴一身汗,這個錢賺得不易。”
采訪中,種糧大戶反映,今年在農村勞動力價格、土地流轉租金、農業貸款成本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農民規模種糧收益下降。“秧苗還沒栽到田里,就已經預先給農民支付了近10萬元土地流轉金。這樣大的一次性成本支出,想起來就覺得風險不小。”重慶榮昌區種糧大戶唐運毅2012年流轉了1000多畝水田種水稻,租地當年就出現虧損,第二年也只能保本。他告訴記者,縣內一些水源、基礎設施較好的村社,稻田平均流轉價格已經漲到700元至800元一畝,大戶租地成本壓力一年比一年高,效益卻沒見起色。
“種糧不賺錢,能賺的僅僅是國家補貼的錢。”這是不少種糧大戶之間的“口頭禪”。根據政策規定,重慶大戶種植在50畝至100畝的,每畝補貼160元;種植100畝以上的,每畝補貼230元。“一個種植規模在50畝的農業大戶,種糧一年,利潤也只有1萬多元,僅相當于外出務工3個月左右的收入,吸引力并不強。”
成本上揚,種糧大戶被“擠出”
由于規模種糧利潤太薄,不少種糧大戶難以維持,選擇了放棄,糧食適度規模生產面臨瓶頸。“當前,種糧收益每年都在以5%以上的速度在下滑,大家對種糧信心都不足。”涪陵區馬武鎮農民李迎春在2006年組建大米合作社,規模種植4000多畝水稻和高粱,但由于效益太差,2012年后合作社糧食種植面積不斷萎縮,最后不得不放棄。
同時,由于社會化服務發展滯后,不少種糧大戶不得不“自操自辦”,增加了成本。在彭水縣聯合鄉,大戶何世素流轉土地種玉米,她平時最操心的就是社會化服務不夠,甚至不得不花70萬元,買了30多臺農機種地。“提高種糧效率,關鍵靠機械化。但我們當地農機合作社規模太小,花錢也買不來服務,只能自己下血本。”她連呼“吃不消”。
開縣趙家街道種糧大戶陳流江也有類似感受。“水稻種植對播種技術、農藥施用有很高要求,但縣里植保合作社人才短缺,很多人不會用農機具,藥物配比也不精準。”為此,陳流江不得不組織20多人的勞務隊,從種到收都得親力親為。
“如果沒有政府補貼或項目補助,大戶種糧虧損并不鮮見。”在重慶南川區,全區糧食種植面積超過80萬畝,規模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卻只有10多戶,一些大戶種糧見不到效益,要么放棄土地流轉,要么改種其他作物。
記者發現,相比于大戶種植蔬菜、水果等作物平均1畝2000元以上的收益,規模種糧劣勢明顯。為了提高種地效益,不少大戶也在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一季種水稻,一季種植蔬菜或油菜、豌豆等作物。他們希望“用水稻收回成本,用其他作物賺得利潤”,提高復種指數,增加收入,但這也面臨著要投入勞動力“改水田為旱地”,成本很高。
大戶“缺血”,政策如何“補臺”
春耕時節,農業大戶要采購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往往是資金最緊張的時候。記者在一些農區采訪發現,隨著農村土地加速流轉,不少地區出現經營面積數百畝甚至上千畝的農業大戶,資金需求大幅增加。由于抵押物缺失等原因,部分種糧大戶難以從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貸款,不得不四處借債,甚至依靠“高利貸種糧”。
過去種幾畝地,一次投入幾千元;現在種幾百畝地,動輒投入幾十萬元。“眼下種糧最頭疼的問題是投入大、風險高,資金短缺。”陳流江流轉土地的每年成本開支就達100多萬元,由于很難向銀行貸到款,陳流江不得不經常找親戚朋友借錢,以彌補資金缺口。
不少種糧大戶說,種地超過500畝的大戶,一般都會出現資金“缺血”的問題,不少人甚至靠借高利貸種地。大戶們反映,近年來,種糧1畝地才賺一兩百元,收成不好時,連借款本息都還不起。
在重慶,種糧大戶反映,糧食生產風險高,投入也不少,種糧農民通過自有手段增加收入的途徑并不多,往往需要國家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克服成本高企帶來的困擾。目前農業生產成本高企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惠農政策本應起到的效益,影響了農民堅持糧食生產、實施土地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效率的積極性。
基層干部和種糧大戶認為,要真正使種糧有效益、農民種糧有積極性,要加大種糧新主體扶持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各類補貼力度,使務農種糧有效益、不吃虧、得實惠。
同時,應出臺鼓勵打造糧食產、加、銷全程產業鏈政策措施,鼓勵以利益為紐帶的農村新型股份合作制公司、龍頭企業或合作社,采取公司+糧食生產合作社+農戶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形式發展糧食產業,延長農民種糧收益利潤鏈條,破解“誰來種糧”和規模種糧比較效益低、風險大的難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半月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