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選擇留在農村種地的中國農民越來越少,不一定是因為每畝土地不賺錢,關鍵是原因是什么?
每個務農勞力攤的地太少。
十一菌想幫每畝地算一筆賬。
在這里先分享一個合作社的例子,以下數據來自黑龍江省仁發合作社2011年的財務數據。
仁發合作社在2011年的基本情況是:
土地規模經營1.5萬畝,總收入2045.1萬元,純收入723.7萬元。
十一菌給出的數據是已經去掉了付給入社村民的“地租”。這樣算下來每畝的收益大概是500元,在我看來,這對于衡量長期土地的盈利能力是有些樂觀的,因為其中還沒有計算農機具廠庫棚等固定的資產折舊。
2011年,像這樣的固定資產價值達到2468萬元,為了衡量土地的可持續性盈利能力,按照10年線性折舊,將折舊價格攤到每一畝土地上,這么算下來每一畝的凈收益是317元。如下表格所示。
這每畝凈收益317元是什么概念?我們和彼岸的美國比一比。這里使用的數據是USDA(美國農業部)發布的財務數據。
同樣使用2011年的數據:
數據來自http://ers.usda.gov/data-products/farm-income-and-wealth-statistics/returns-to-operators,-us-and-state.aspx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美國農業于2011年經營回報大概在280元左右。
上圖中“主要生產支出”包括:種子、肥料、藥、飼料、油、電、維修、外包、營銷、運輸花費,其中“其他生產支出”包括固定資產折舊、房地產稅費、地租等。先不論糧食收購保護價、土地產權、農資補貼這類因素,憑借公開數據顯示,仁發社規模經營下每畝經營效益不僅不輸,而且是高于美國平均水平的。
那為什么實際情況下看上去并不如美國?
我們怕的就是人均!
美國每個農業勞動力人均約1200畝耕地,而我國的農業勞動力人均耕地面積約7.5畝(以總面積20.29億畝為準),這其中相差200倍,假設在全國20億畝的土地上每畝耕地的效益都與2011年的仁發社持平,達到350元租金和317元的凈收益,那么人均享有7.5畝的每個農業勞動力作為土地承包權所有者和土地經營者這樣雙重收益下,每年總計獲得5002.5元。
而外出打工者的收入是多少呢?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給出的數據來看,外出打工收入一年在34000元。并且2014年時,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為2864元,同比增長9.8%。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結論顯而易見
中國農民務農人均收入與外出打工者相差甚遠。
那么,留在農村種地耕作的農民越來越少,以后怎么辦?會不會引發糧食安全危機?
越是沒人種地,就越有人想種地!
繼續取用上文數據,出一道應用題:
假設隔壁老王和他同村的勞動力都享有每人7.5畝的耕地,村里只要有一個勞動力進城打工,老王就用350元/畝的價格把7.5畝地租下來,每畝凈賺317元。如果打工收入不變,一直為34000元,那么需要幾個同村人進城,老王才能每年掙到34000元呢?
12個
也就是說,一副牌,每個花色留一個A在家務農即可。到了那個時候,我國農業勞動力將從2.7億下降到2000萬,是美國農業從業者的10倍。
以上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頭條號 聚土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