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農業困局的根源是勞動生產率過低

[ 作者:歸來人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6-29 錄入:實習編輯 ]

造成農業困局的根本原因不是水土資源制約,而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太低。

有關部門總結當前農業發展有四個難題:

一、水土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資源、環境的約束加劇;

二、土地、勞力、農資成本快速上升,使糧食價格居高不下,降低國際競爭力;

三、“黃箱補貼”已逼近WTO的底線,難以為繼;四、主要農產品國內外價格倒掛,以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價托市的政策難以為繼,農民增收的難度加大。

仔細分析:

第一個難題是難也不難。據第二次土地調查,我國2015年耕地20.25億畝(以前統計耕地18.3億畝的信息不實),總人口平均1.5畝,農業就業人員平均8.9畝(有人說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人均耕地警戒線為0.8畝,那是假信息)。在這些耕地上生產了6.2億噸糧食,耕地并不短缺。

今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耕地將會減少,然而經濟轉入新常態,耗地型重工業和城鎮化快速發展、耕地減少的時代已經過去,加上建設用地節約集約使用,未來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和速度不會再增加。20.25億畝耕地,即便刨去8200萬畝需要退耕的陡坡耕地和6500萬畝可能因生態而調整的耕地,離18億畝耕地紅線還有遠得很。耕地數量不會成為農業發展的制約。

二:人多地少也不是農業生產的制約,只是說明我國需要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生產率。改革開放以來,糧食耕地單產已從1980-84年的每畝233公斤提升到2014年的440公斤,提高了89%。但這個數字并不是很牛逼,只及中國農業大學研究試驗已達單產為指標的單產潛力756公斤/畝的36%。跟國外比,只及氣候生產潛力相近的日本上世紀60年代中期、英國、法國、韓國70年中期、德國80年代中期、美國90年代初期的水平。(農業統計,2014年糧作播種面積單產359公斤/畝,因低估了耕地面積和播種面積,高估了單產,造成我國單產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假象,不足為憑。)

總之,我國單產的增產潛力還很大,并未透支地力。

三:我國耕地退化嚴重。土壤肥力有下降趨勢,北方黑土退化、南方菜地酸化嚴重,水土流失的陡坡耕地尚有8200萬畝,19.4%的耕地有土壤污染,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這些情況必須高度重視,積極治理。但這是不合理的利用土地所致,不是透支地力,也不是突破了環境承載潛力(不存在固定的環境承載潛力,防治了土地退化,也就提高了環境承載潛力),更不是造成農業困境的因素。

四:農業生產成本高是小農經濟改變不了的問題。但降成本不能簡單的減少用水、用肥,而是要采用諸如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新技術,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在提高效率中節水節肥。農民沒有采用此類新技術還有制度上的原因,即因承包期短,農民愿意采用簡單易行、即時見效的技術措施,增施化肥、大水漫灌,而不愿采用增施有機肥、平整土地、整修渠系等復雜而長期見效的措施。至于土地、勞力成本高則有其更復雜的原因,之后再談。

五:農業發展的難題主要在于上述三、四兩條,而造成這兩個難題的根本原因是勞動生產率過低。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以農業就業人數與農業增加值來衡量)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已有很大提高,但只及2006年高收入國家的9.9%、歐元區國家的11.8%、日本的14.4%、美國的41%。這些發達國家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已達到其工業勞動生產率的一半上下,而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1/4。

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勞動者收益就少。收益少,農村勞力便棄農而去,進城打工經商,因而產生誰來種地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并導致土地粗放經營甚至撂荒。農村勞動力短缺,工價就上漲。土地、勞力、農資價格上漲,種糧成本提高而收益少,必須抬高糧價、增加補貼,才有利可圖,農民才有種糧積極性。這就是糧價和農業補貼居高不下的原因。抬高糧價,高到超過國外糧價,就失去了國際競爭力,導致國外糧食源源不斷地進口。這就是之所以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庫存過量,財政虧損,糧價下挫,農民減收的根本原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歸來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二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 天堂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好爽视频在线 | 亚洲精品AⅤ在线观看 | 日韩无砖专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