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村村有小學,戶戶有學童”在很多鄉村漸成記憶,兒時的校舍多已荒廢長出了野草。
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推薦,更多的孩子有了集中教育的機會,家長送出去的孩子獲得了更好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因為學校離村子遠了,家長及孩子為此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金錢的成本,而另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為求學付出的成本更多。
這些貧窮的娃兒們,我已不記得是哪個貧窮的山村了。只記得當時看到這些照片,看到這些孩子們生活在那么貧苦的地方,內心特別震撼特別痛苦。就住在那么破爛的土墼房里,睡在那么骯臟的、已不能稱之為床的木板上,家里連一件象樣的家具都沒有,而身上穿的衣服都那么臟,小女孩們仿佛幾個月沒洗過一次澡,小男孩們幾個月不曾理過一次頭發。
農村孩子確實上學難, 特別是幼兒的學前教育, 因為農村人口住得不集中, 學生相對少,路途比較偏遠, 所以有的無法進行學期教育。農村孩子從起跑線上就輸給了城里孩子, 城里的學校很多老師不喜歡農村孩子,就是因為農村的學生低子差, 不如城里的學生好教,本來就近入學,是一種政策, 當地的地方孩子要在當地讀, 而這卻成了一些學校收高費的理由了. 往往走后門才能讀條件好一些的學校。
農村許多學齡兒童不愛讀書,村里沒了小學,家長也沒了督促子女學習的勁頭,許多學齡兒童只知玩耍。好城里人說,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現在都只知道玩耍,絲毫沒讀書心,大多數孩子初中沒畢業就輟學外出打工。
讀書成本大幅度提高,教師嚴重老化,不少地方名為“教改”,實為“一切向錢看”,使農村孩子受教育成本大幅提高。一名山區小學教師的解釋頗有代表性。他說,現在孩子的教育成本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看得見的。學校向鄉鎮、縣城集中后,村里孩子上學的交通費、食宿費、生活費等明顯增加。另一種是隱性的,村里的教育質量明顯不如縣城或鄉鎮學校。以山區孩子為例,很多早年“希望工程”援建的村級學校現在有的除了教室外,其他已一無所有,有的運動場也被種上了莊稼,音、體、美學科教師更無從談起,一名教師教幾門學科的現象極為普遍。教師老齡化也令人堪憂。好的山區教師,30歲以下的僅3人平均年齡達58.5歲,“爺爺奶奶”教小學已是“見怪不怪”。
小學的合并,農村孩子上學更難了,只希望國家重視農村教育, 希望農村的孩子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朗朗的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八卦小農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