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各地正穩(wěn)步實施精準扶貧戰(zhàn)略。有記者近期在采訪了解到,各地積極通過干部與貧困戶結親幫扶及“合作社+基地+農(nóng)戶”模式,努力補齊“短板”,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受到貧困戶歡迎。然而各地在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亦存在不少隱憂,如存在幫扶舉措“不精準”、急躁癥、“數(shù)字扶貧”等現(xiàn)象。(新華網(wǎng) 9月21日)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也在于精準。這就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目標明確、有的放矢、見效管用。即要把握好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這樣就可以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qū)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避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
“打鼓打到重心處、工作抓到點子上”,要做好精準扶貧,首先應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對貧困地區(qū)能發(fā)展什么、貧困群眾到底需要什么,多做一些實事求是的調研和探討。到田間地頭、到群眾當中,沉下身、靜下心,丟掉“官帽子”戴好“草帽子”,系統(tǒng)深入地挖掘有用信息,并對調研中反饋的信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針對致貧原因對癥下藥。
而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了?由于扶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而對廣大基層來說,扶貧工作壓力是很大的,不少干部長期處于工作狀態(tài)而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而面對眾多扶貧指標,又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處理辦法,一些如扶貧走形式和“數(shù)字扶貧”等現(xiàn)象就營運而生了。
精準扶貧,不能只是喊幾句口號的問題,而是要真真正正的深入到群眾中群的,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需。要杜絕扶貧開發(fā)的形式主義,必須要轉變“抓扶貧就是給錢”的觀念,避免“錦上添花式”的扶貧,更不能僅僅滿足于“吃得飽”。要堅持走“造血式”“開發(fā)式”扶貧的路子,瞄準致貧根源,實施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tài)化管理,拓展對口幫扶的政策內涵,著力從根源上解決長遠生計和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地址:北川縣永安鎮(zhèn)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