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因采寫“十年扶貧”選題,我出差到湖南通道縣。如今看來,這是一趟長途跋涉:從北京乘火車到長沙,又坐了8個小時的大巴。
回京后,針對產業扶貧的疑惑,我又請教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李小云、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國寶等扶貧領域的權威專家。
正是這次采訪加深了我對產業扶貧的認識。那時,產業扶貧已逐漸成為共識,被認為是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此后幾年,我去過很多貧困地區,與當地的干部群眾做了廣泛的交流,深刻感受到產業對于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重要性。
但產業扶貧說起來容易,操作起來卻很難。一些地方,因為盲目發展某一產業,沒有考慮市場銷路問題,產業發展反而成為負擔。
這樣的事多了后,盡管知道產業是扶貧的根本,但在一些地方,農民卻持觀望態度。
去年12月,經多方咨詢與探討,我們將精準扶貧作為第四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的主題。
歷時近一年,我們奔赴各地調研、宣傳精準扶貧,其中產業扶貧仍是重點。
走訪的地方多了,我們面臨這樣的困惑:都知道產業扶貧要因地制宜,但真正做到卻很難,尤其是要讓貧困戶真正參與特別難。
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新平的“心聯網莊園”經營模式給了我很大啟發,即以“產業+文化”為手段,構建農戶、企業、會員(消費者)三者間互動互惠互信的生態圈。其核心做法是種植管理主體由原來的“公司+農戶”變為“莊主+農戶”,并且適度規模化。
第一次和周新平交流時,他怕我看不明白,特意畫了張圖,圖中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產業扶貧和文化扶貧為兩翼,而大三湘作為平臺輸出六大資源,即加工、技術、市場、資本、政策和旅游資源。
10月19日,第四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召開,我們特意邀請了李小云、吳國寶、張琦和周新平參會,其中張琦是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主任。
會上,中國民生發展論壇組委會副主席、十一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做主題演講時指出,貧困地區要發展家庭式集約化現代農業。
他說:大家在討論現代農業問題時,總是認為公司化的、農場化的農業才是現代農業,當然這是現代農業,但是更多的是家庭式的、集約化的家庭農業,這種現代農業在發達國家也是主流的。比如說法國、美國、日本都是這樣。所以在貧困地區,賀鏗認為發展大農業的條件、公司化的農業條件是不太具備的,應該著重發展家庭式、集約化的現代農業。
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新平的“心聯網莊園”經營模式與其不謀而合。會后交流中,專家們充分肯定了這一模式,多個地方向“大三湘”拋出了橄欖枝。
我認為,精準扶貧只有細化產業,才能將產業扶貧落到實處,進而使產業富民之路走得久遠。當然,這需要各方付出更多努力,貢獻更多智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2016-10-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