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喀什地區紀委對不作為的11個縣市的15名縣級干部、22名科級干部分別作出了黨內警告、誡勉談話和免職處理,并責成11個縣市黨政主要領導作出深刻檢查。這是十八屆六中全會后喀什地區首次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新華網)
"當官處事,但務著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這句話最早出明末清初的史學家、思想家黃宗羲,“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早已成為有志官員的追求、百姓的期盼。然而仍有一些領導干部不履行或不認真履行應盡的職責,是非面前不表態、矛盾面前不敢上、風險面前不敢闖、失誤面前不擔責、歪風面前不敢斗的行為,這些行為追其本質就是為官不作為“庸政懶政”的表現。近日新疆喀什地區紀委對不作為的領導干部作出了黨內警告、誡勉談話甚至免職處理,這無疑是對那些“太平官”進行了宣戰,也因此贏得了無數網友的拍手點贊。
“為官不易”但絕不能“為官不為”。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曾記過一個庸官:他死后去見閻王,說自己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水,不收一分錢,自認無愧對鬼神。閻王訓斥說,如果這就是好官,那在大堂上擺一尊木偶,連水都不要喝,豈不比你更好?你為官三年,處處考慮如何保全自己,躲事避責,毫無政績,負民負國,既無功便有罪!這雖然只是一個杜撰的故事,可其中蘊含的道理不的不令人深思,這與今天的不作為干部何其相似。為官不為危害不容小覷,為官不為就是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失職行為,堪比貪污腐敗。它影響黨群關系、社會穩定、國家的發展。李克強總理在基層調研時針對有些地方的‘為官不為’現象使用“尸位素餐”一詞進行了嚴厲批判。“遵守規矩不是無所作為”,“‘為官不易’不能‘為官不為’”,中央領導的講話,可謂切中其弊、正當其時。因“為官不易”,索性“為官不為”,本身就是四風的突出表現。
能力不足而“不能為”,動力不足而“不想為”,擔當不足而“不敢為”,這是總書記給“為官不為”畫的三張像。要解決好為官不為這一問題,也必須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整治能力不足而“不能為”這股“庸風”的最有效良方,就是要在廣大黨員領導干部中旗幟鮮明地確立“無功便有過”的政績觀,以“庸者下、能者上”的鮮明導向,促使每一個黨員領導干部產生“只有積極作為、奮發有為才能不落伍、不被淘汰”的意識和進取精神,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多考慮事業成敗,少計較個人得失,敢于較真碰硬,敢于直面問題,理直氣壯的管,有謀有略的抓。對那些動力不足“而不想為的領導干部就要創造激濁揚清、優勝劣汰的好環境,要形成一種讓“為官盡責”者升得了遷、讓“為官不為”者過不了關的好機制。對該作為作為的干部嚴肅懲處,對群眾不滿意的干部堅決撤換,使庸官難過“上崗關”、懶官難過“考核關”、太平官難過“群眾關”,讓今天的“為官不為”,成為明天的“為官不易”。 要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撐腰,為勇于改革的干部打氣。要讓每個黨員干部堅決克服“事事求安穩、時時患得患失、處處畏首畏尾”的消極心態,不怕擔風險、不怕擔責任、不怕得罪人、不怕遭非議,遇到問題不回避、遇到問題不躲避、遇到風險不逃避,而是敢于迎難而上,勇于擔當,善于總結。應該樹立這樣的導向:有為才有位,而不是有資歷就有位,甚至是不出錯就有位。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要樹立“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堅定信念,激勵更多想作為、能作為、善作為的干部大顯身手,讓黨員干部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唯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營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辦事”的“風清氣正、政通人和”的改革發展新局面。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