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工作干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工作作風行不行,群眾大家一道評。干部作風怎樣?機關作風如何?群眾看得最清楚,最有發言權。
然而,我們有的干部聽不得逆耳忠言,只喜歡被歌功頌德;有的受不了群眾的批評指點,總喜歡保持“清高”姿態;有的干部不愿走下“神壇”,接不到一點“地氣”。殊不知我們的工作只有在逆耳忠言的警醒下和最大范圍的群眾評判下不斷糾偏、逐步完善,才能走上正軌,才能越走越遠。
商家要想獲得好評,就要虛心接受顧客的意見和建議,針對市場不斷改進產品和服務,才能保證客流源源不斷。而黨員干部要想在群眾中聽到“好聲音”,更要靠若谷虛懷的胸襟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姿態,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取經,才能汲取群眾的智慧,不斷改進完善自身工作。
在現實生活中,對一些問題的看法,由于站位不同、標準不一,干部與群眾的評價往往也不相同。特別是一些實際工作,因為雙方“預期”存在偏差,所以干部眼里的“政績碩果”,在百姓看來卻是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最終結果,便是干部出了力、使了勁,百姓并不滿意、甚至給予“差評”。
在社會輿論中遭遇“差評”,讓一些干部有種“很受傷”或“躺著中槍”的無奈感。但是平心而論,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檢驗一項工作是否“達標”,百姓的評判是最客觀的依據。比如一項工程,如果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造成了浪費,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百姓就有理由指責是“面子工程”。比如一項政策,如果在制定與執行的過程中,沒有充分征求民意,成為了“花架子”,沒能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百姓就有理由給予“差評”。所以,干部“不討好”,原因不在群眾,其實還在于自己。
群眾并非“差評師”,不會無端給予一名干部或一項工作“差評”。解決這一矛盾,關鍵要看工作的出發點——是不是真的把群眾利益放在了心上;關鍵要看工作的落腳點——是不是真的給群眾帶去了好處和實惠。為此,干部必須多到基層傾聽社情民意,深入群眾掌握真實情況。面對群眾的一時“誤解”,干部們與其抱怨喊冤或置若罔聞,倒不如將其視為改進工作和促進自身轉型的動力,在與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少一些“高高在上”,多一些“除民難、解民憂”的親和力;少一些“冠冕堂皇”,多一些“公仆意識”,在為民服務中增進互信和理解,以此來減少群眾的誤解。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觀橋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