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重要到伴隨著春節的悠久歷史,我們的民族形成了一整套成系統的過年文化。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十五,幾乎每天都有講究,從飲食、禮儀、禁忌到傳說、民俗等等不一而足,春節幾乎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國人年節文化中最隆重的儀式。
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過年的隆重往往并不是高居廟堂的儀式感,而是每到這個節點才有的“年味兒”。什么是年味?是彌漫在空氣中那歡樂的氣氛,是洋溢在每個人臉上那愉悅的情緒,是噼里啪啦的鞭炮響,又風光又熱鬧;是灶上燉的雞湯,伴著文火咕嘟咕嘟作響;是母親巧手攢捏的餃子,皮薄餡香個個似元寶;是老祖母從懷里掏出的壓歲錢,帶著長輩的體溫與疼愛。提到過年,我腦海中的第一印象是從頭到腳穿一身新衣裳,全家人齊上陣忙年夜飯,好吃的菜多得不知哪盤該先下筷,飯后圍坐一起看“春晚”,被相聲小品逗得樂不可支。種種種種,年味或者年意,是帶有個人情感的記憶與溫度,是尋常生活最美好的舊時光。
春節是生活情感的一次大爆發,它有物質上的豐富,更有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充盈。無論是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還是守歲、放鞭炮、拜年,作為一種文化傳承,表達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年味也正是在這種生活的理想化中經營出來的。
現在總有人說,中國人生活變化如此之快,過年的方式也改變了很多:年夜飯從家里搬到了飯店,想吃什么點什么;全家外出旅行代替了合家守歲;群發的拜年短信和微信代替了走親訪友;“搖一搖搶紅包”和“集福卡”似乎比春晚還受關注……過年的形式更加多樣,但年味卻越來越淡了。
年味真的變淡了嗎?我覺得如果以傳統的年俗作為參照標準,隨著人口流動迅速、生活節奏加快、網絡媒介的發達、物質的極大豐富,基于農耕文化形成的一套年俗儀式確實正從普通人家中消失,寄托于這一套儀式的情感表達也漸漸式微,年味確實淡了。但是從另一個維度上看,年味并沒有風流云散,而是有了新的形式和載體。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賦予了“年味”更多的外延,也更豐富了中國人關于過年的節慶體驗,而作為中國人情感凝聚的“年”并沒有變。你看每年春運,成千上萬的人擁擠著往家趕,就知道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對家的依戀;現在很多人外出旅行過年,也是一種在詩和遠方的全家團圓;埋首手機搶紅包,大多時候是一個大家庭微信群里的互動,線上線下都其樂融融;全家人一起看《中國詩詞大會》,合家歡吟風雅頌,更是一種向美好傳統的詩意致敬。
生活在變,年味也在變。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在傳承與創新的對話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春節,也都有屬于自己的年味,何妨多一些新形式,演繹濃濃的舊情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02月08日0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