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民工真的回鄉發展嗎?調查顯示超四成無所事事
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引起各界關注,并再度引發就地城鎮化討論。不過,一項調查顯示,基于2015年數據,農民工返鄉后,有超過40%的人無工作可做。只有32%的回流農民工從事非農行業。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占25%左右。
日前,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舉辦的“中國農村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秀展示了其團隊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返鄉創業的初步研究成果。
研究選擇中國不同地區的吉林、河北、江蘇、陜西及四川五省作為代表分層隨機抽樣,總計覆蓋超100村、2000戶,從1995年到2015年,組織四輪跟蹤調查,涵蓋1995年-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11年、2012年-2015年等四大時間段。
調查還發現,許多農民工回流之后,還會選擇外出務工。根據張林秀團隊2000年-2015年的統計,約40%的回流農民工五年之內會再次到本縣外務工。
“年輕一點的可能會到50%,年紀大一點兒的可能就不走了。”張林秀說,回流后最終留下來的農民工有多少,現在依然很難說。
返鄉創業比例低
在新近就城鎮化模式的公共討論中,不少人士大力鼓勵農民返鄉創業、就地城鎮化。張林秀團隊的調查則發現,總體而言,1999年至2015年,外出農民工回流比例在起伏中有所上升,女性回流比例一直高于男性,但比例都不大。
1999年,女性回流農民工占比3.4%左右,2015年迫近6%;男性回流比例從2%左右上升至3%。不過,男性回流比例在2015年又有所下滑。
同時,老一代農民工回流比例一直高于年輕一代農民工。2015年,老一代農民工回流比例約為5.5%,新生代農民工為3%左右。
返鄉創業被寄予厚望。調查則顯示,2015年返鄉后從事非農行業的農民工中,僅有約4%自營工商業。
綜合以上數據,張林秀表示,不難推測,“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比例是很低的。”
去哪非農就業?
那么,農民工究竟都去哪打工?張林秀團隊的數據顯示,1998年到2015年間,農民工在本省家鄉縣域內工作的農民工從48.0%,逐漸減少至41.6%;省內非本縣域就業的比例一直穩定35%左右。遠走省外就業的農民工比例則從1998年16.2%,升至2015年的23.2%左右。
這和國家統計局數據揭示的趨勢有所不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跨省流動的農民工持續減少。2015年,跨省流動農民工7745萬人,比上年減少122萬人,下降1.5%,占農民工總數比例約為27.9%。2016年,跨省流動農民工繼續減少79萬人,下降1%。同時,農民工出現在家門口就業傾向。在本鄉鎮以外就業的外出農民工增速持續下降,2010年至2016年,增速從5.2%持續下降至0.3%。
張林秀團隊的調查數據則顯示,無論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還是中老年農民工,出省的比例近年都有所增加。相較于富裕地區(18.1%),貧困地區的年輕農民工(30.9%)更傾向于出省務工。
研究團隊認為,薪資是農民工更愿意出省打工的重要因素。從時薪來看,出省農民工時薪可達17.4元/小時,遠高于縣域內的13.1元/小時以及省內非本縣的14.8元/小時。
“每小時能多掙4塊錢的吸引力,能不能讓這些農民工留下來?”張林秀說,“很多情況是跟當地的福利狀況有關系的。”
非農轉型已大半下一階段增長動力何在?
張林秀團隊的研究著重于跟進中國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判斷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勞動力從效率相對較低的農業部門,轉向非農業部門,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根據其研究,在1995年,只有18%的農村勞動力在非農行業全職就業。2015年,超過97%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從事非農全職工作。算上兼職在內的話,2015年超過70%的農村勞動力都有一定程度的非農就業。相應的,全職從事農業的農村勞動力比例從70%左右下降至不到30%。尤其是,幾乎所有的農村年輕人都在非農行業工作。
“年輕人的轉型期已經過了。”張林秀說。1998年,16歲-20歲、21歲-25歲、26歲-30歲的農民中,從事非農行業比例分別為60%、54.7%、43.4%,到了2015年,這組數字是91.5%、90.3%、87.7%。
張林秀認為,年輕農民中雖然仍有較小比例的不被統計在非農行業,但這部分人群可能屬于無工作者,30歲以內的農民將來從事農業的可能性已經變得渺小。
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一組農民,從事非農就業的比例也在上升。例如,1998年數據中16歲-20歲的農民中,有60%從事非農行業,到2013年,該組農民(其時為31歲-35歲)從事非農的比例上升至了81.5%。“現在中老年人也傾向于非農就業,非農就業的年齡段也在擴展。”張林秀說。
調查還發現,女性雖從事非農就業的比例不如男性,但增長速度高于男性。
“到了2000年以后,如果你家里還沒有人在非農行業,你就在收入的低端。”張林秀表示。
如今,很多農民家庭已經從農業就業向非農就業的轉型中,實現了家庭收入的初步增長。那么,這些家庭要進一步提高工資收入,中國要繼續提高效率、實現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靠什么?
張林秀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她舉韓國和墨西哥為例,韓國順利完成了從低工資收入到高工資收入的轉型,成為發達國家,但墨西哥卻沒有。張林秀認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差異。在韓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幾乎每個學生都完成了高中教育。在墨西哥,城鄉教育卻差距明顯,在農村,只有40%多一點的孩子上高中。這些勞動力難以適應經濟和崗位升級的需求和挑戰。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完成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例僅有14%左右。14歲-35歲青年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占60.2%。
張林秀參與的REAP(農村教育行動計劃)團隊,一直在提醒中國農村教育嚴重滯后,對中國經濟轉型的重大風險。
張林秀在PPT中展示了一張圖,是中國紡織工廠里的女工們——這些年輕女工能在未來的現代服裝時尚行業里找到工作嗎?很不幸,她們中的相當一部分甚至不會讀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2017-07-2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