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巖臺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15戶人家世居住于此,一直以來祖祖輩輩就靠著這條懸崖路進出,村民小組長李華明帶著15戶人家干了12年,在懸崖峭壁上劈出4米寬的進村路,“實干”二字刻在了村頭。(人民日報,3月20日)
我們從小就聽說過愚公移山的故事,面對大山擋路,愚公想到的不是繞著走,而是堅持不懈去挖山,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終有一天大山會被移開。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了天帝而將山挪走。云南巖臺村就是靠著愚公精神,堅持不懈,花了12年,終在懸崖峭壁間開辟了一條通村路,也是一條致富路。
自助者天助也,脫貧攻堅除了發揮政府的作用,還需要更多李華明這樣的人積極行動起來,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等待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只有真正發揮困難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主動作為,積極謀劃,才能真正實現精準脫貧。
造成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致貧的原因除了基礎條件差及因災因病等客觀原因之外,還有就是等靠要思想嚴重。如今趕上了好政策,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行精準脫貧,各種項目、資金紛紛涌入貧困村,只有結合自身優勢,主動作為才能真正實現脫貧。面對脫貧還存在這樣兩種情況:一是部分貧困戶不愿意脫貧,成為貧困戶就能享受國家的各種優惠;二是認為什么都是國家給予,自己等著靠著要著就能發家致富。打個比方,有人經常打12345反映為什么隔壁村路都修好了,而我們的路還沒修通。你給他解釋現在村道路的建設主要采取群眾一事一議方式進行,需要群眾積極進行籌資酬勞建設,建設資金來源于群眾自愿籌資、社會捐資和結合上級社會補助資金。然而很多人就是不理解,大家都想修路,然而當要出錢出力的時候,有的地區熱情就熄滅了。
巖臺村修路就是現代版的愚公移山,靠15戶群眾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致富路,需要的是多大的毅力,多堅韌的決心,才能干出來的一件事。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戰勝困難的決心,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事在人為,每個個體積極行動,主動作為,不等不靠不要,借著國家政策的春風,到2020年,我國貧困人口一定能全部脫貧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單位:遂寧市船山區科知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