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實施以來,種植戶調結構、倒茬口、培地力的意識明顯增強。各地在組織方式、政策體系、技術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階段性進展,實現增產增效相統一、生產生態相協調。但試點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政策滯后、落實困難、經費沒保障等。
黑龍江省北安市有耕地面積516萬畝,其中75%為黑土,是黑龍江傳統的優質麥豆主產區。作為黑龍江省耕地輪作試點區域之一,北安市2016年種植大豆250.9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72.68%,其中米豆換茬面積105萬畝,安排輪作試點59.9萬畝,共向符合條件種植戶發放補貼近9000萬元。調查組發現,這項試點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喜與憂交織。喜的是政策深受老百姓的歡迎,種植戶調結構、倒茬口、培地力的意識明顯增強。幾乎所有的農戶都支持開展換茬輪作,也希望國家進一步擴大試點面積。憂的是政策在實施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憂政策出臺滯后影響實效。政策既要及時出臺有前瞻性,又要統籌配套有系統性。趙光鎮趙光村陳貴明說,2016年輪作補貼政策下來的晚,知道時已經播完種了。今年大家十分關注輪作補貼,到現在只知道國家有40萬畝的試點面積,但地塊需要連成多大規模、怎么輪等都不清楚,種植大戶就等具體文件出來,再決定流轉誰的地、種什么作物;土地承包戶也在等著給流轉土地出價。趙光鎮黨委書記楊占才說,政策最好在頭年出臺,種植戶就能早早合計種什么,既可以避免春耕前種子、農資等漲價增加成本,又可以讓流轉土地的農戶安心外出打工。特別是大豆目標價格和玉米價補分離政策,將會對米豆輪作帶來直接影響。
二憂政策落實尚存雙重障礙。首先是三三輪作方式難以操作。城郊鄉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李富強,2016年種了3萬畝耕地,一半種大豆,一半種玉米,他過去一直按米豆輪作種植,種植結構保持米豆平衡。他說,按三三制輪作要求,第三輪可以種小麥、馬鈴薯、雜糧、經濟作物、飼料,政策鼓勵大家種蔬菜,可是他這么大面積,能種什么?種小麥?現在耕地施肥太多,小麥產量很低,種了就得賠。種馬鈴薯、雜糧、飼料和蔬菜,秋后賣給誰?附近的加工廠小,養殖場大多都有自己的飼料基地,況且現有配套農機都是種玉米和大豆的,種其他作物還要再增加投入。他還說:可不可以按米-豆-米或豆-米-豆輪作?調查組在黑龍江北安和九三兩個試點墾區中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其次是土地連片要求帶來新問題。土地承包戶得知輪作補貼對地塊和面積有要求,就等著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找他們包地,不包就連不成片,包就要多給錢。雖然文件明確補給種植戶的,但土地承包戶也希望通過漲地租享受政策紅利,這就大大增加了種植者的風險。城郊鄉農服中心主任吳福來建議,可以把承包戶的土地都流轉給村集體,簽訂長期流轉合同,承包地一年一定價;村集體再通過競價統一發包給新型經營主體。這樣土地連片集中并相對穩定,在承包戶收益沒減少的情況下,有利于輪作試點政策的落實。
三憂政策執行難以完全到位。去年耕地輪作補貼政策落實中,由于新型經營主體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導致種植大戶和普通種植戶因補給誰發生爭議,甚至引發多次上訪事件。《2016年黑龍江省玉米改種大豆輪作補貼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規定,補貼對象為“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的實際種植者”,種植大戶認為補貼應有地塊面積限制,普通種植戶提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應包括輪作的普通戶。為了化解矛盾,最后只好采用普惠制的方式,對所有符合條件的種植面積按65%的比例折算發放。針對這些問題,今年北安市研究提出以下對策:一是“四定一簽”。即定地塊、定主體、定面積、定標準,簽訂輪作協議并繪制地標圖,確保監管輪作試點有效推進。二是明確補貼對象。主要是以整村推進、農民合作社規模經營、連片5000畝以上的為主。三是確定輪作期。以2017年為起點,按三三制輪作,新型經營主體有充足時間統籌考慮三年種植計劃,防止出現短期行為。四是改進輪作補貼發放方式。將當前補貼金一年一兌現改為前兩年按照一定比例兌現,第三年驗收達標后,再將前兩年余款連同第三年補貼款一并發放,確保輪作成效。
(赴黑龍江調查組供稿)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2017-04-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