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紀委監察廳網站2017年5月4日發布通報稱,經省委批準,原邯鄲縣委書記、邯鄲市交通運輸局局長何志剛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審查。澎湃新聞注意到,何志剛也是繼王積俊后,官方披露的第二名曾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榮譽稱號的落馬官員。(5月4日 澎湃新聞)
“優秀縣委書記”落馬,網上已經評論多多,都寫得酣暢淋漓,評得義正辭嚴,令人深思不已。靜心面對這并非個案的事實,總有一些普通百姓心中的糾結襲上心頭。近年來,“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真的熱得不能再熱。這,一方面體現了黨和政府轉變作風、徹底反腐的信心和決心,也讓老百姓看到了氣正風清的美好前景;可從另一方面,人們也不禁要問:這腐敗官員究竟還有多少?一邊反腐一邊腐著的又有多少!
能評上“優秀縣委書記”,能力肯定強勁,政績毋庸置疑。按理說,這樣的同志無論文化水平、學識修養、眼界心胸、思想境界都要比一般人優秀,說起“為人民服務”,都會慷慨激昂,擲地有聲;談起群眾工作,都信心滿滿,經驗豐富。如此的“優秀人才”,難道對自己行為的是與非,對與錯,就真的毫無判斷能力?就真的“身不由己”嗎?答案是否定的!近年來,隨著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活動的開展,到“兩學一做”常態化,思想層面的教育實踐活動一直堅持著,在這些如火如荼的學習熱潮中,那些人怎么就無動于衷呢?
如果梳理一下近年來關于“官員落馬”的媒體報道,“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的說法幾乎囊括了此類新聞的“導語”內容,而“某某官員通過學習反思,主動向組織匯報自己違紀違法行為”的報道少之又少。這說明什么?說明這些腐敗官員壓根兒就沒有想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在如此洶涌的反腐浪潮中仍然抱著僥幸心理,“躲一天算一天”,就連古訓“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都忘記了,還千方百計給自己頭上罩上各種光環以遮丑。
這些“優秀”的官員在貪腐上為什么會如此“頑固”呢?為什么在政策的“高壓”下還鋌而走險呢?這恐怕不僅僅是“僥幸”的問題,“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折射出的是遠遠超乎“僥幸”的“劣根”——為官不貪,不如不干。因為他們憑著自己的“一技之長”,費盡心機求取“功名”,其目的就是改變自己的地位,改變自己的享樂方式,為做“人上人”才去吃“苦中苦”的。什么“天下為公”,什么“群眾利益”,不過是用來蒙騙上級、忽悠群眾的幌子罷了。
“劣根”不除,反腐的阻礙就更大,因為隱藏在干部隊伍中的“腐敗官員”不會自己露頭;“劣根”不除,腐敗就會繁衍生息……反腐永遠在路上,鏟除“劣根”葆清廉,黨中央正率領全國人民磨礪出一把把錚亮的鋤頭,將腐敗官員的“劣根”悉數鏟除,永葆執政為民的清正廉明,還百姓一片朗朗乾坤。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