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駐村第一書記反映,他們縣從去年11月份到現在,主要工作就是填表,各類登記表、調查表、信息采集表、幫扶卡、扶貧手冊、整改臺賬……他說,為打印資料,他們村已經用壞了3臺打印機。(6月1日人民日報)
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美麗。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全體領導干部立即響應,上下一心,深入貧困戶家中,收集基礎數據,填寫基本信息,切實做到摸清家底,為制定精準扶貧政策準備相關資料,這倒也無可厚非。但是,為了填寫各種各樣的登記表,幫扶表,整改臺賬……數月如一日地辛苦工作,甚至打壞3臺打印機,讓人不得不懷疑,此種幫扶是真心實意站在群眾的角度“扶貧”,還是搞資料,重匯報的“形式扶貧”?
堆積如山的報表、手冊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把“扶貧”變異為“填表扶貧”“計算扶貧”,而且還讓基層干部疲于奔命,苦于應付,有口難言。長此以往,必將形成群眾懷疑、基層埋怨、檢查考核工作漂浮的現象,讓我們的脫貧攻堅工作置于落空的危險境地。
俗話說,形式主義害死人。“形式扶貧”癥結之一在于基層黨員干部扶貧的能力不足,如何因地制宜,針對群眾的家庭人口情況、家庭收入來源、專業技術潛能去幫助他們找出路,想辦法,挖掘產業發展可能,必須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工作經驗。
還有就是,部分黨員干部認識偏離。認為給群眾發點慰問品、送點慰問金,檢查時群眾說點“對路”的話就可以了;對上,把脫貧數據計算得“溜溜順”,實在是“算不出”脫貧的來一個困難救助或者其他政策兜底,好,脫貧成功!于是,脫貧戶“脫貧”又“返貧”,“返貧”再“脫貧”。
當然,考核重查看資料,輕實地了解。年終檢查考核時刻,扶貧工作人員加班加點整資料,要求只有一個,資料盡量多,面對扶貧工作點多面廣。
脫貧攻堅,需要加強基層干部的“學”,通過學習、培訓從技能上切實提高為群眾脫貧增收服務的本領。脫貧攻堅,還需要改進考核的方式方法,除了看資料,還要深入群眾,聽其言,聞其聲,只有這樣才能摸清脫貧攻堅的“實底”。
目前,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要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全體領導干部必須堅決避免“形式扶貧”,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真抓實干,為脫貧攻堅盡應盡職責。
(作者單位:四川省鹽亭縣城鄉規劃建設和住房保障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