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第一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項目名單,全國共有96個小鎮入選。從去年以來,特色小鎮的發展呈現迅猛之勢。在14日召開“2017特色文化產業與脫貧攻堅(貴州)高峰論壇”的系列活動中,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精英就特色小鎮的發展與運營模式暢所欲言,發表真知灼見。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按照當前特色小鎮的不同發展類型,大概可以劃分為第一類是“傳統農商/旅游+”綜合體的以旅游為主的小鎮;第二類是高科技引領升級換代以后的小鎮;第三類是制造業升級換代的小鎮;第四類是創新的、青年的、時尚的、流行文化的、音樂的、藝術的一類小鎮。而在諸此殊同的發展類型背后,我們需要切入更多關于發展模式與手段的理性思考。
如何看待特色小鎮中傳統產業形態的運行方式
“國家的特色小鎮實際是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戰略,也是解決西方城市化進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尤其是避免拉美城市病的新的爆發,是大、中、小城市協同創新發展、以及城市和鄉村之間協同發展的戰略”云南大學特色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李炎首先這樣談到。
區別于上述小鎮分類,在他看來,當下國內中小城鎮分作是幾大類型:一類是城市周邊的衛星型中小城鎮;第二類是重要交通節點上的通道型城鎮;第三類是大型工業基地和周邊衛星型服務型城鎮;第四類是傳統農耕經濟,以及在整個行政區劃和地方管理中的管理型綜合型小鎮。“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發現了一個最大的致命問題,就是后兩類城市找不到發展的歸宿。當大量的農民進城,城鎮化的發展中最重要和核心的問題不是吸引外面的游客,不是讓資本金到這個地方、讓企業賺錢,而應該思考這些民眾怎么實現并獲得可持續發展生產與生活方式”。
此外,李炎認為,當下相當數量的鄉鎮及其周邊的鄉村都在拼命發展城鎮化,“今天我們要關注的問題不應是時尚小鎮、音樂小鎮,甚至其他產業小鎮,小城鎮的發展模式應該是多樣化的。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這些小城鎮的人們未來如何去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李炎現場如此感慨。
如何理解“特色小鎮”的發展定位
在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研究員范玉剛看來,特色小鎮其實是社會生產力與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整個人類社會步入消費社會,又契合國內經濟結構的轉方式、促內需的一種生產發展與生活方式的集聚。“從整個中國的發展和國際形勢來看,中華文明的崛起以及對外開放程度和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文明互進,都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的勢因。因此,我認為特色小鎮的出現恰恰是政策合力和時代機緣綜合性作用的因時而生,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和階段,才有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新形態。這種‘三生融合’實際上是社會文明的一種新形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有了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統籌發展的城鎮新模式,而這也可以看成是城鎮發展的新形勢”。
由此,范玉剛認為,我們不妨從兩個層面、四個關鍵詞來重新審視特色小鎮,首先是經濟層面,“特別是工業小鎮基本上都是當地的龍頭企業或者是先進制造業的先進生產力”,其次是生態文明層面,“特色小鎮在本質上是現代條件下生活方式的轉變,它與人類的幸福感、愉悅感相關,和人本身對生活的意義、價值的追求是相關聯的”。四個關鍵詞即產業為基、文化為魂、科技資本為翼、以人為本。
如何看待設計、創新之于特色小鎮的意義
“特色小鎮特在文化,文化的具像化才是設計的本質,才是特色小鎮立足的根基"江西師范大學設計創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盧世主這樣認為。在他看來,一個特色小鎮要想立足長遠發展,就必須與眾不同,既不同于省內,也要不同于省外小鎮的發展規劃與格局。
對于如何根植本土歷史文化資源的創意挖掘,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同樣表示,所有的特色、所有的原汁原味,都必須通過創新創意保留其中的精髓。“當中國90%的鄉村處于凋敝時,特色小鎮的建設解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就地現代化。這一定是對我們過去做的方式的一個革命性的轉變,如果沒有就地現代化,我想當所有的年輕人都走完了,誰會留在這里”金元浦在最后的總結中如是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 2017年8月1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