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生活化正在開啟鄉村旅居新時代。一部分游客到鄉村已不再是單純的旅游,而是被鄉村的環境所吸引,在當地較長時間地生活和居住,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北京等大都市,在黑、吉、遼這樣的省份,甚至出現了“候鳥式旅居”。
鄉村生活時代似乎已經到來,而首當其選的就是帶有旅游性質的鄉村生活。當鄉村遇上旅游,鄉村旅游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種旅游方式。鄉村旅游規劃是與鄉村生活時代發展緊密相聯系,不僅要反映鄉村旅游發展的趨向,也要反映鄉村社會發展的趨勢。
鄉村旅游規劃是與鄉村社會發展緊密相聯系,不僅要反映鄉村旅游發展的趨向,也要反映鄉村社會發展的趨勢。
1、規劃鄉村意境
鄉村旅游規劃就是規劃鄉村意境。鄉村意境規劃以自然情趣、詩化田園、草原牧歌、藍色海灣為靈魂,挖掘鄉村文化所承載的人與自然和諧、政治秩序與自然規律和諧的思想,將“天人合一”的觀念物化到鄉村旅游規劃之中。鄉村旅游規劃應該保留自然和諧的鄉村意境,呈現出田園聚落、草原分散式的居民點體系布局和農業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觀體系布局,呈現河流、湖泊、濕地等鄉村典型的景觀要素。
鄉村旅游規劃應保持鄉村生態的多樣性,達到自然循環的穩定性,實現鄉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鄉村旅游規劃在細部處理上,應充分挖掘田疇、林盤、農舍、籬笆、溝渠、濕地、河塘、牛羊、船帆、水磨、水車等眾多鄉村景觀要素,從多層面、多角度共同維護鄉村生態的自然環境,保留傳統的勞作技術,保護人與自然接觸過程中形成的優美獨特鄉村風光,營造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寧靜、祥和的生活氛圍。
2、反映傳統與現代鄉村的多元化發展
根據鄉村旅游特點,統籌規劃發展鄉村觀光和休閑鄉村。在規劃的過程中,要根據鄉村各業的地域性、自然性、專業性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開發獨特的鄉村旅游項目,把旅游產品貫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環境質量,高價值效益的“三高”鄉村生產中,使傳統粗放型鄉村轉變為集精致性、系統性、集約性、教育性為一體的現代鄉村。
3、營造和諧、自然、優美的鄉村人居環境
鄉村人居環境是整個鄉村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綜合體現,是鄉村社區的成長性和可持續能力的綜合標志。以鄉村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合理的鄉村旅游規劃,保證鄉村人居環境的整體性和穩定性,保證人居環境空間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證人居環境的功能設施建設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營造出和諧、自然、優美的鄉村整體人文景觀生態系統。
4、提供鄉村體驗式旅游模式
鄉村旅游的目標人群是城市居民,鄉村旅游規劃就是為城市居民提供最愜意的鄉村體驗式旅游模式,通過整合鄉村旅游資源,讓游客真正體驗鄉村生活與生產,感受“鄉村農夫”“鄉村牧民”“鄉村漁夫”生活。
5、完善鄉村旅游基礎配套設施
配套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關系到鄉村旅游的成敗。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思路,在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基礎上,加快旅游村各項功能建設。
具體來講,需要做到“四化”,基礎設施城市化,完善旅游村內外道路、水電、污水垃圾處理、清潔能源、公共廁所、景區點指示牌等;配套設施現代化,開通農村寬帶網、有線電視、衛生服務站等;農村景觀生態化,保護原生態植被,按照景觀標準改造農房等;交通便利化,開通大中城市直達鄉村旅游景區景點的公交線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唯美鄉村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