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十九大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化概念,雖然仍沿襲城鎮化的提法,但此城鎮化已非彼城鎮化。它不是對20世紀80年代城鎮化的簡單復歸,而是一種揚棄,是城鎮化的升華版。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型城鎮化建設一定要站在新起點、取得新進展。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學規律,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膽創新,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
城鎮化進程背后的經濟動力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提出:“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2002年十六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圍繞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五大發展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
黨的十八大以來,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推進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
統計局數字顯示,2014年國家財政性經費保障隨遷子女就學的比例達到83.5%,完成農民工培訓2300萬人次。2014年,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40萬套,基本建成511萬套。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萬套。2016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比重為57.35%,與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4.7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城鎮常住人口增加8116萬人,年均增加2029萬人。
十九大代表、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毛有豐對媒體表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義重大。”毛有豐還表示,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擴大內需,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增強經濟輻射帶動作用,提高群眾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
毛有豐還表示,城鎮化發展不再是單一模式,各地結合自然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形成了一些特色城鎮化的建設模式,推動了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展望未來,我國城鎮化潛力巨大。毛有豐表示,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距離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一般認為,城鎮化率由30%上升到70%的過程為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如果再考慮到目前我國城鎮化率中包括了1億左右的常住城鎮的農民工,以及城市基礎設施質量、人均擁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等因素,我國城鎮化進程所蘊含的經濟增長動力將更大。
宏大前景下的機遇與發展
今年年中,國務院批復同意《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行動方案》,共提出五大領域25項工作任務。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說,“一是在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共有7項任務;二是在培育發展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方面,共有5項任務;三是在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方面,共有6項任務;四是在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方面,共有3項任務;五是在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方面,共有4項任務。”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2017年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向縱深推進、綜合政策效應加快顯現的重要一年。圍繞優化空間布局,要扎實推進城市群建設和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圍繞宜居宜業,要扎實推進城市建設“補短板”和“轉方式”;圍繞一體化發展,要扎實推進城鄉聯動和新農村建設;圍繞釋放活力,要扎實推進“地”“錢”“權”等綜合改革。
措施在逐步落實。在重慶,推進基礎設施領域PPP模式,建立起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有效解決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多方面融資問題;在湖南株洲,設立新型城鎮化建設基金,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融資格局;在廣東東莞,以創新理念推進“三舊改造”,在操作主體、改造業態、資金來源、利益分配、開發方式等方面探索多元化模式,促進了城市更新。
對于城鎮化所面臨的巨大前景,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新型城鎮化是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城鎮化。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道,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是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城鎮化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到2020年,我國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
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圍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輻射帶動新農村建設等系統工程,統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緊鑼密鼓地描繪出一幅氣勢恢宏的新型城鎮化畫卷。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也成為帶動經濟快速增長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重要平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夏時報 2017-10-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