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對農業農村發展作出部署時, 明確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任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這一重大部署, 對我國現代農業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重要意義
(一)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思想
2015年3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吉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中, 首次提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這一重要思想, 指出一個國家要真正實現現代化, 沒有農業現代化是不行的。推進農業現代化, 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三個重點。2015年8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工作時強調, 農業現代化還是我國“四化”同步發展的短板, 必須把現代農業建設放在重要位置, 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個體系”為抓手, 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2016年4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發展座談會, 在講話中再次強調, 實現農業現代化, 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沒有農業現代化, 國家現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三農”工作部署的重要內容, 充分體現了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重要性。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的要求, 按照十九大報告的部署, 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個體系”作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抓手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點, 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推動我國農業更快更好實現現代化。
(二)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是現代農業內在特質和發展規律的全面體現
從內涵特質講, 現代農業是一個包含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個方面的有機整體。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個體系”為一體, 體現了現代農業建設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層面的內在要求。其中, 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的結構骨架, 生產體系是現代農業的動力支撐, 經營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運行保障。產業體系和生產體系體現的是生產力要求, 經營體系體現的是生產關系要求。從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實踐看, 各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和模式盡管不盡相同, 但現代農業建設在內容上無不包含了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個體系”。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構成了現代農業的內涵要求和必要內容。建設現代農業, “三個體系”缺一不可, 否則不能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 “三個體系”要同時構建, 不能倚重倚輕, 甚至出現偏廢?,F代農業“三個體系”在內容上也是不斷發展和豐富的。當今世界, 在產業體系上, 現代農業已表現出由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等基本產業擴展延伸到生產資料供應、生產技術及信息服務等農業產前部門和農產品加工、流通、銷售、食品消費、市場信息服務等農業產后部門, 甚至進一步擴展延伸至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生態休閑、農業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電子農業商務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第三產業;在生產體系上, 現代農業已呈現出在機械化基礎上向自動化、智能化以及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發展的基本態勢, 基因工程、生物技術等新興農業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 工廠化農業、設施農業等工程技術在農業中大規模使用, 農業生產的物質手段和技術創新水平日益提升, 農業對自然的掌控程度和農業與自然的和諧程度日益提升, 農業生產效率日益提高;在經營體系上, 現代農業已展現出農業規?;洜I、農業經營者素質提高、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農業日益擴大同資本市場和期貨市場結合、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等新的態勢。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就是要把握和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這些新趨勢, 使我國現代農業建設更好體現現代農業的內在要求, 更好體現現代農業的發展規律, 推動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三)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是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任務
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 在產業體系上, 農業生產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在生產體系上, 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在經營體系上, 農業經營方式不斷完善。但總體上看, 我國現代農業“三個體系”尚需健全。突出表現是:產業體系存在結構不合理, 生產體系存在物質裝備和科技創新不足, 經營體系存在規模偏小和新型經營主體缺乏等問題。要從化解這些突出問題入手, 明確著力點,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三個體系”。
二、構建我國現代農業“三個體系”的著力點
(一)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要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 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要在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絕對安全基礎上, 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園藝業、水產業、林業, 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的農產品生產, 把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作為農業生產的主攻方向, 實現農業生產由主要追求產品數量向更加重視產品品質提高、更加重視生態可持續方向轉變, 使農業生產在農產品數量、品質、生態三個方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不斷優化農業區域布局, 根據各地資源比較優勢發展農業生產, 形成區域專業化的生產布局, 逐步改變農業生產布局“小而全”“大而全”狀況;要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條,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 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業, 發展圍繞農業活動的第三產業, 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大力改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足、農產品加工率和加工度低狀況, 大力改變農產品流通效率低狀況, 大力改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狀況, 不斷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二) 建設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要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 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農業, 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手段, 不斷優化農業生態環境。要強化農業條件建設, 不斷提升農業水利、農產品流通、農產品市場等公共基礎設施, 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 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風險的能力, 增強農業生產穩定性;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機械化, 發展現代設施農業, 發展智慧農業, 發展農業產業園區, 推動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 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和信息化程度;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 優化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有效結合的體制機制, 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特別要解決好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順暢農業技術進入農業經營主體手中的通道, 使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持續動力;要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 在加強政府主導的公益性社會化服務基礎上, 著力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 重點發展面向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服務公司, 擴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要強化農業標準化生產, 大力標準化農業, 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強化農業生態資源環境保護, 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 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 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 大力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 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 推進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 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要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形成職業農民隊伍,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實現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在我國目前狀況下, 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關鍵是要培育和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是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牛鼻子”。要重點培育現代家庭農場這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 重點發展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從事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家庭農場經營模式, 重點培育經營規模相當于當地戶均承包地面積10~15倍的家庭農場, 使之逐步成為我國農業經營的主體。要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程度, 積極調整一家一戶分散的、小規模的、粗放式經營, 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 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 實現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要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發揮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模式和途徑, 特別是探索有利于促進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和機制, 形成完善的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機制, 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實現模式, 為新型經營主體和適度規模經營的形成提供必要條件, 用新型經營主體和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競爭力和收益, 這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根本性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經濟與管理 2017年0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