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關鍵是人才,動力是雙創,重點是產業,出路是融合。目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態勢良好,農村創業創新活力迸發,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興起,培育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
十九大報告指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報告為何強調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今后應如何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廣大農民又會收獲哪些政策大禮包?針對相關問題,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
記者:十九大報告為何強調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何理解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
宗錦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明確了相關具體要求,這標志著黨的“三農”理論和政策又一次創新發展。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指出,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支持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解決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求我們必須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為人民群眾提供營養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實惠的食品和質優價廉、物美實用的加工制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需要;不斷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傳承農耕文明,發掘民俗文化,拯救村落文化,弘揚鄉賢文化,復興鄉風文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美化山水林田湖草,構建天人共美、相生共榮的生態共同體,打造望山看水憶鄉愁的好去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生態需要。這都需要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解決“三農”問題有重大意義:產業融合發展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迫切要求,是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重要支撐,也是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有效途徑,還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選擇。從近年的實踐看,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使我國一些地區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已具有4.0版本的明顯特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正在廣闊天地中蓄勢迸發,使農業農村真正成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如今,工業4.0的概念已廣為人知。實際上,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也存在從1.0版本到4.0版本的升級過程。1.0版本是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的規模農業,2.0版本是主要依靠農業機械裝備的工業化、產業化農業,3.0版本是主要依靠互聯網和智能化技術的信息化農業,4.0版本是主要依靠農村產業融合催生的諸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農業。應該說,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產業之間的高度融合,比農業產業化內涵更豐富、功能更多樣、業態創新更活躍、利益聯結程度更緊密。
記者:新時代,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和途徑是什么?
宗錦耀:新時代,要按照“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的總體要求,以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基礎,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組合供應鏈為關鍵,以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重點,促進產業興旺和城鄉融合,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具體目標上,一要推動提質增效發展。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根本要求,引導產業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降成本、補短板、強弱項,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企業效益和競爭力。二要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把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引導產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技術集成、促進成果轉化、建設人才隊伍,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三要推動綠色引領發展。把綠色發展作為指導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攻方向,引導產業由資源消耗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建立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綠色加工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休閑旅游,實現增效增綠增收,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基本路徑上,要多主體培育,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的經營體系,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融合項目,激發多種主體生機活力;要多業態打造,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的產業體系,以加工流通、休閑旅游為引領,促進產業相互滲透和交叉重組;多要素發力,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的生產體系,將產業發展由依靠單要素發展轉變到依靠資金、技術、管理、企業家等多要素協同發力上來;要多利益聯結,積極發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構建多種類型的融合模式,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多模式推進,積極探索融合發展模式,打造產城融合型、農業內部循環型、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農業多種功能拓展型等多種類型。
記者:今后在推進產業融合方面有哪些著力點?廣大農民會收獲哪些政策大禮包?
宗錦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動力是雙創,重點是產業,出路是融合。農業部門要履職盡責、銳意進取,努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新成效。
第一,以落實政策為重點引導融合。繼續推動落實國辦有關文件精神,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效。繼續與有關部門協調合作,爭取財稅、金融、用地、用電、科技、信息、人才、運輸等政策支持。聯合有關部委制定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若干政策,促進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組織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扶持一批帶動力強、影響力大的產業融合發展主體。繼續與金融機構合作,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優惠信貸支持。
第二,以創業創新為動力促進融合。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雙創的總體思路,搭建平臺、完善機制、培育主體、強化服務、樹立典型,以創新帶創業,以創業帶就業,推動農村創業創新蔚然成風。支持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等返鄉下鄉人員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長,利用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渠道,開發農業農村資源,繁榮農村經濟。重點支持發展特色農業、鄉村休閑旅游等服務業,以及其他新產業新業態。
第三,以產業發展為基礎支撐融合。促進農村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著力實現技術集成、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和產業集群。做優農村第一產業,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推進優質農產品生產,優化農業發展設施條件,夯實產業融合發展基礎;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大力支持發展初加工,全面提高精深加工水平,積極推動綜合利用加工;做活農村第三產業,大力發展各類專業流通服務,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拓寬產業融合發展途徑。
第四,以樹立典型為示范帶動融合。注重典型引路開新局,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和總結產業融合發展好經驗好做法,樹立一批典型,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案例模式。
此外,要以公共服務為手段推動融合。打造農村雙創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農村雙創園區(基地)建設,推動市縣政府設立聯合服務窗口,依托現有的各類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園區(基地),為返鄉下鄉人員提供創業創新場所和高效便捷服務。通過優化公共服務,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蓬勃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7-12-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