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底的貧困人口45.3萬人到2016年底的8.1萬人;從貧困發生率41%下降到7.3%。數據有力見證了近年來內蒙古興安盟脫貧攻堅取得的顯著成績。
興安盟是大興安嶺南麓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轄6個旗縣市,其中5個為國家級貧困縣、1個為自治區級貧困縣,是內蒙古最為貧困的地區,是打贏大興安嶺南麓片區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近年來,興安盟把產業扶貧作為最有效、最可持續的主攻方向,努力做到產業扶貧全覆蓋,將脫貧措施、扶貧項目選擇權全部交給貧困戶,切實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脫貧攻堅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菜單式”扶貧
政府定菜單、貧困戶點菜
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義勒力特嘎查農民包鐵樁曾經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戶,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然而,烏蘭浩特市為貧困戶提供的脫貧產業菜單,讓這個家庭發生了根本改變。
在幫扶單位幫助下,包鐵樁在自家后院蓋起一座200平方米的標準暖棚種植蔬菜。靠著父女倆勤奮勞作,小菜園里黃瓜、豆角、茄子等蔬菜長勢喜人,干勁兒十足的包鐵樁又搭起雞舍,購買了雞雛,開始嘗試養殖業。去年年底一算賬,包鐵樁家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檔立卡時不足2000元增至1.6萬多元。
“菜單式”扶貧模式,就是政府制定菜單、由貧困戶點菜、幫扶部門提供配菜、政府買單的扶貧方式。通過整合“三到村三到戶”等扶貧項目資金,烏市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和貧困戶實際需求制定了27項產業發展目錄,也就是27道“菜”。貧困戶按照目錄選擇脫貧產業,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投資先建,政府驗收合格后,給予每個貧困人口最高1.5萬元的補助資金。
哈日礎魯嘎查貧困戶翠萍,拿著去年賣木耳的1.6萬元,數了又數。“我今年要養1萬棒黑木耳,政府扶持政策這么好,我一定要脫貧。”說這番話,翠萍有些動情。今年哈日礎魯嘎查將帶動80戶貧困戶脫貧,這生財的木耳菌棒,將以每棒1.6元的價格出售給貧困戶,每人3000棒,政府通過“菜單式”產業扶貧資金每袋補助1元,貧困戶自籌0.6元。按每個菌棒最低收入3塊錢計算,每個貧困戶都能穩穩脫貧。
興安盟“菜單式”扶貧模式主要是針對具有一定勞動能力和較強產業發展意愿的貧困人口,最大限度地激發貧困戶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菜單式”扶貧,不僅提高了貧困戶的參與度,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而且實現了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扶貧措施和扶貧成效的精準。
多點發力
增強新型經營主體的拉動能力
自主發展能力差是興安盟貧困戶普遍存在的現象,如何讓廣大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很大程度上需要對貧困群眾扶一把、拉一把。為此,興安盟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規模、市場和組織優勢,借助新型經營主體的拉動能力,調動貧困戶參與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
“今天領取到了1000元的分紅,加上簽訂合同時分紅的1000元,現在已經得到2000元了。”突泉縣寶石鎮寶石村村民李寶森說。
天興奶牛養殖有限公司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將企業的發展與貧困農民的增收有效結合在一起。為充分運用好國家的扶貧政策,天興公司采取化零為整,聚力造勢的方式,科學使用國家的扶貧貸款,企業出抵押物為貧困戶擔保,為每個貧困戶貸款3萬元,這3萬元貧困戶以股金的形式入股天興奶牛養殖有限公司用于流轉,公司在貧困戶入股后考慮到他們的實際困難,立即分紅給每戶貧困戶1000元的紅利。此后,公司按每月166元的標準為貧困戶發放生活補貼。貧困戶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均由天興公司全部承擔。
從2016年起步,到目前為止,共有突泉的四個鄉鎮1050戶貧困戶簽訂了此項協議。僅此一項,每年可為這1050戶貧困戶帶來30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
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不斷健全龍頭企業與貧困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出臺了《促進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通過廠房代建、基金注入、融資擔保等措施,支持企業更新設備、技術改造和開拓市場,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如今,荷馬糖業、安達牧業、蒙羊牧業等68家扶貧龍頭企業已初具規模。運用“公司+農牧戶”“合作社+農牧民”多點發力模式,將貧困戶的扶貧資金投入到龍頭企業。目前,科右中旗6家龍頭企業與4000戶農牧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1萬人增收致富,計劃實現8000人脫貧。
同時,培育能人大戶服務帶動,啟動實施了“133鄉土人才”培養計劃,培養鄉土人才3000名,帶動了1萬多名脫貧致富能手。培育家庭農牧場示范帶動,規范家庭農牧場認定管理,強化指導服務、完善扶持政策、優化發展環境,認定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家庭農牧場213家。培育合作社組織帶動,啟動實施了“千村千社示范工程”,引導規范合作社1000個,實現“一村一社一產業”,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穩定增收。
據介紹,2016年興安盟整合各類資金17.2億元,集中用于扶貧產業發展。“十三五”時期,爭取金融扶貧貸款80億元,為產業扶貧提供資金保障。積極推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基地+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有效提高了貧困農戶發展產業的組織化程度。興安盟各類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經營了全盟1/3的耕地,帶動了全盟2/3以上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以基地為抓手,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是脫貧戰場上的又一利劍。興安盟啟動實施了百萬畝水稻、百萬畝薯菜、百萬畝油料、百萬畝甜菜的“四個一”農產品原料基地和百萬口生豬、百萬頭肉牛、千萬只肉羊、1億只禽類的“雙百千億”畜產品原料基地建設工程。一批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已經建立,帶動農牧戶突破25萬戶,其中帶動貧困戶3.5萬戶。
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從以前的貧困村變成目前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正是通過發展產業做到的。在黨支部的引領下,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累計流轉全村及周邊土地2100畝,進行產業結構大調整,今年種植甜葉菊1.1萬畝、水稻7000畝、試種旱作水稻2000畝、甜菜1000畝。群眾通過土地等多種方式入股實現了多次分紅,目前全村人均收入3.5萬元,全部實現穩定脫貧致富。
精準發力、持續用力,興安盟以產業扶貧為突破口,圍繞增強貧困人口“造血”功能,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創新扶貧體制機制,帶領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走上了產業致富的道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2017-12-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