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精力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調查(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在扶貧的道路上,不落下一個家庭,不丟下一個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都把脫貧攻堅列為政府工作的重點,進行了重要部署。
今明兩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這場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戰,已被各級政府上升到很重要的政治任務。脫貧脫的是真貧,也是真脫貧。在推進過程中,把好脫貧質量關顯得尤為迫切。其中,發展可持續、有前景的產業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所在。
從林州經驗看產業扶貧的重要性
以記者走訪的河南省林州市、內黃縣為例。林州是紅旗渠精神發祥地,他們的扶貧口號就是發揚紅旗渠精神,堅持“扶貧、扶志、扶智”三位一體,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并通過產業扶貧這一重要途徑,使一些貧困對象實現了從“輸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轉變。林州市也因此作為九個典型縣(市)之一,被河南省發改委選入產業扶貧先進經驗匯編。
據林州市扶貧指揮辦公室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林州市總人口116萬,轄20個鄉鎮(街道),542個行政村,現有貧困村25個。目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70戶14784人,2017年脫貧1998戶5444人,未脫貧3357戶7267人。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產業扶貧是林州市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大亮點。其主導產業有建筑業、鄉村旅游、特色農業、光伏發電等。他們通過做優、做強、做大、做實這些產業,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以此帶動貧困人群致富奔小康。他們在全市確立林果、中藥材、小雜糧、鄉村旅游等產業扶貧基地83個,確立了“四個5”的產業扶貧思路(圍繞5大主導產業,采取5大扶貧模式,構建5大扶持平臺,每個鄉鎮打造5個產業扶貧示范基地),確保每個貧困戶至少享有三項以上產業扶持措施。
基于有產業扶持平臺,林州市在退出標準上起點較高,規定脫貧戶要有相對穩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和收入來源,產業扶貧措施達到三項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且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在退出后的扶持政策上,脫貧人口繼續享受國家、省市有關扶貧政策,確保貧困人口持續脫貧、穩定脫貧。
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鎮扶貧辦負責人張志杰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姚村鎮精準脫貧攻堅戰從2016年5月開始試點,其他鄉鎮從2014年、2015年就陸續開始試點。從姚村鎮近兩年精準脫貧攻堅情況來看,頗有成效。
“我們主要通過產業扶貧、企業幫帶、金融扶貧貸款等多途徑進行精準扶貧,使貧困面逐漸縮小,貧困家庭逐漸減少。”張志杰說。
姚村鎮黨委副書記王牧分管扶貧工作,他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產業、企業幫帶,金融貸款等扶貧措施,可帶動貧困家庭增加穩定收入,這也是姚村鎮脫貧攻堅的成效所在。
難啃的“骨頭”由政府兜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姚村鎮是當地的工業強鎮,其轄區內共有41個行政村,幾百家企業,雖然沒有貧困村,但目前貧困家庭153戶402人。其中,沒有脫貧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殘者。這些特困人群大多沒有生活和勞動能力,沒有穩定收入,較難脫貧。針對這些人群,又該采取怎樣的扶貧措施呢?
張志杰告訴本報記者,去年脫貧人群收入比較高,有產業支撐,不易返貧。今年脫貧難點主要集中在沒有勞動能力,大病較多,或者有勞動能力但家里有病人需要照顧,不能出去勞動的,而且這類人群容易返貧。
“針對這些特困戶,我們正在考慮建立扶貧基金以及鄉鎮自籌建立扶貧車間,利用廢棄廠房創辦勞動密集型的輕工產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把那些有勞動能力但不能出去打工的人員集中起來,就近就地創業。”張志杰說。
王牧表示,針對一些特困人群,特別是沒有生活和勞動能力又沒有其他收入的人,由政府兜底,可以采取集中供養或分散供養方式。其中一些年老又沒有生活和勞動能力的人,可以到敬老院集中供養。
“極少數特困家庭由政府財政兜底,全國大約有1000萬人口,如果長期由財政負擔,確保‘兩不愁、三保障’,按年人均3000元的保障標準,每年扶貧資金也是個很大的支出,財政負擔也是比較重的,但這是政府的責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作如上表述。
與此同時,李國祥認為,利用現有閑置資源,就近就地創業,既可以照顧家人,又可以賺錢,這種做法值得嘗試。
關鍵之年抓落實
今明兩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精準脫貧的重點戰略如何部署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姜文來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防時說,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2018年精準脫貧做了部署,中心思想是加大精準扶貧力度。主要戰略包括:一是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二是補短板;三是保底線;四是加大中央財政扶貧和轉移支付的力度;五是繼續實施農村和貧困地區專項招生計劃;六是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共同推進。
姜文來認為,這些目標都是可以實現的,只要抓落實就能做到。領導要高度重視,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做好基層落地的方案,上下形成合力。進行考核,對于目標進行考核檢查,并且和領導升遷掛鉤。進行獎懲,對于做出貢獻的給予適當獎勵,對于做得不好的給予適當懲罰,獎懲分明,激發內力。
而從地方實踐來看,脫貧攻堅成效跟地方黨政主要領導重視程度息息相關。
林州市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申軍昌告訴本報記者,自2017年以來,林州市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嚴格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堅持有組織、有隊伍、有架構、有分工、有制度、有獎懲,全面構建脫貧攻堅責任體系,層層壓實攻堅責任,凝聚攻堅合力。
在機構設置上,高規格成立指揮部;在工作安排上,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組織現場觀摩考核,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實;在對貧困戶精準識別認定方面,堅持公開、公正、透明原則,推行“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六定”工作法,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序,最終確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名單,建立幫扶一覽表,在村委會公布,接受群眾監督。通過嚴格甄別,層層把關,使扶貧政策落實到位。
脫貧攻堅脫的是真貧
脫貧攻堅調查(二)
按脫貧要求,年人均收入達到國家規定的脫貧標準,且有穩定、可持續收入,貧困家庭才算脫貧,才可退檔。但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些貧困家庭通過扶貧救助,當年雖已達到脫貧線,卻沒有穩定、可持續的收入,當地政府也把他們列入已脫貧范圍。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姜文來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出,在脫貧攻堅戰中如何使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真正落實到位,把握好脫貧質量關非常關鍵,要讓貧困家庭真正脫貧,脫的是真貧。
一個也不落下
中國經濟時報: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讓全體人民分享改革成果,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個家庭,不落下一個人。您認為目前我國脫貧攻堅還有哪些難點需要突破?
姜文來:近年來我國精準脫貧取得了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可以說創造了世界扶貧史的奇跡。“中國特色的脫貧”模式,為其他貧困國家脫貧提供了經驗,貢獻了中國的智慧。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村還有4300多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任務還很艱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脫貧基礎更加薄弱。當前,我國尚未脫貧人口大多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地區,這些自然因素制約了脫貧攻堅的效果,在短時間內改變難度很大。二是脫貧攻堅產業選擇難。脫貧人口在選擇產業上面臨很大的困境,效益高、可持續發展強的產業難以找到,小的脫貧項目解決不了長遠的脫貧問題。三是脫貧內生力不足。部分脫貧人口“不是我自己要脫貧,是你要我脫貧”的思想作怪,缺乏脫貧的志氣,等靠要的思想較重。
中國經濟時報:到2020年底實現貧困人口徹底脫貧,成了地方政府的硬任務,一些地方為了完成任務,可能存在虛假脫貧、玩數字游戲、強迫貧困戶簽字等情況,應如何防止這些現象的發生?
姜文來:脫貧攻堅到了最關鍵的“攻堅戰”的時候,如何落實地方政府的責任,不落下一個家庭,不落下一個人,既考驗地方政府的智慧,也考驗中央政府管理和執政能力。
從總的情況來看,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脫貧攻堅上下了大力氣,是實實在在的真扶貧,為脫貧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世界脫貧的典范。但也不可否認,個別地區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還存在虛假脫貧、玩數字游戲、強迫貧困戶簽字等情況,盡管是少數,但影響極壞,對國家實施脫貧攻堅戰略抹了黑,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果斷措施堅決制止。
首先,樹立實事求是的扶貧觀。對扶貧干部進行思想教育,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樹立實事求是光榮、弄虛作假可恥的榮辱觀,從思想深處根絕作假行為。
其次,建立脫貧攻堅獎懲機制。對于實事求是真扶貧,確實是因為扶貧難度大已經付出最大努力但仍沒有達到扶貧目標的,實行適當的“寬容”。對于弄虛作假,搞假扶貧達到目標的進行懲罰,追究相關領導責任。
第三,發揮多渠道監督作用。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監督作用,對弄虛作假的扶貧進行曝光,將其攤在陽光下。同時,嚴格保護舉報者信息,鼓勵舉報,對于舉報的或者媒體報道的事件,件件落實有結果。
第四,建立暗訪制度。在不增加地方政府負擔的情況下,建立脫貧攻堅暗訪制度,對地方政府脫貧攻堅工作進行暗訪,掌握真實情況,去除脫貧攻堅的“水分”。
怎樣才能做到真脫貧、脫真貧
中國經濟時報:怎樣才能做到真脫貧、脫真貧?對于一些沒有生活自理和就業能力的家庭和人群,政府是否應該一直兜底?
姜文來:脫貧攻堅過程中真脫貧、脫真貧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地區群眾爭當貧困戶現象突出,部分群眾將貧困戶的扶植政策視為“發家致富”的重要手段,想充分享受。因此,將要脫貧的群眾真正地甄別出來,把好甄別關,成了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
首先,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充分發揮群眾相互監督的作用。同時,政府也要負起必要的“核查”任務,如發現其弄虛作假,立即取消貧困戶的資格,將真要扶貧的貧困戶確定好。
確定是否真脫貧,還要看其是否有穩定的可持續收入來源。評估貧困戶真實的收入來源,看其是否有可持續性。要將可持續性列入真脫貧的評估范疇,并作為一項重要原則。
對于貧困戶來說,是否有一個穩定的可持續產業,如果產業興旺有前景,現實收入可觀,達到脫貧標準,是判斷真脫貧的標準。當然,真脫貧還要靠“智”,只靠“輸血”不行,看是否有“造血”功能,能“造血”并且能達到脫貧標準,才達到了真脫貧,將“造血”功能作為一個衡量標準是未來脫貧攻堅評估的重要問題。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對于一些沒有生活自理和就業能力的家庭和人群,政府應該采取特殊政策,將其納入兜底范圍,進行特殊的扶持。這體現了國家不落下一個人,不落下一個家庭的脫貧攻堅目標,讓其充分分享改革成果,溫暖每一個人和家庭。當然,也建議這部分人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承擔部分社會責任,回報社會對其的關愛。
同時還要注意到,一些脫貧的人口因生病、市場等諸多因素重新返貧,這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對于返貧的脫貧人口,要將其重新納入脫貧人口攻堅范圍進行再次攻堅;對其返貧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為其尋找可持續的脫貧項目。對于攻堅期內脫貧人口不脫政策,讓其繼續享受原來的政策優惠,增加其造血功能。
珍惜每一分救命錢
——直擊貧困家庭(特寫)
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兩三千元,雖然捉襟見肘,但對于特困家庭來說猶如雪中送炭。所以,他們掐著指頭,珍惜用好每分救命錢,真正把錢用在刀刃上。
節源還須開源。對于沒有勞動能力和收入來源的家庭來說,貧困如影隨形,時刻伴隨著,如果沒有政府的援助,如果政府不兜底,“兩不愁、三保障”對他們來說永遠只是一種奢望。
偏癱患者家庭的愿望
河南省內黃縣后河鄉河道村村民王鳳霞家是當地貧困戶,也是典型因病致貧家庭。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此前,王鳳霞家生活還能湊合,2012年因她丈夫偏癱,不僅失去了自理能力和勞動力,治病還花費了不少錢,家庭的重擔自然落在王鳳霞一個人身上。她白天去打工賺錢養家糊口,下班回到家里,不僅要照顧偏癱的丈夫和兩個年幼的孩子,還要抽空去地里干活。她沒日沒夜地干活,靠她一人賺的錢還不能維持生活,平時只能節衣縮食。特別是后來,王鳳霞母親又生病,得的是心臟衰竭,不能吃也不睡,整日整夜地坐著不眠,也需要她照顧。那時,生活對她來說是一種艱難的煎熬,她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
王鳳霞告訴記者,2013年,她家被納入了低保,現在每人每月有120元低保補貼,一家四口,每年低保補貼約6000元。有了這筆救命錢,王鳳霞感覺肩上的擔子輕松了許多。一年6000元的補助費雖然杯水車薪,但畢竟維持了她一家的日常開支。更讓她感到溫暖的是,去年政府給她家漏水的屋檐進行了修繕,還給她女兒的房間作了簡單裝修,買了一張床。之前,她家的房子屋頂漏水,每逢刮風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特別是她女兒屋里原來沒床,長期睡沙發。
王鳳霞領記者去她女兒房間參觀時,在伸手掀起簾門的那一刻,那張剛毅而又苦楚的臉上蕩起了溫馨的笑。
王鳳霞的丈夫聽說記者來了,拄著拐杖,也從屋里出來了。他對記者說:“剛生病那會兒,我癱瘓躺在床上不能動,還得我妻子照顧我。兩個孩子都還小,家里重擔都落在她一個人身上。我心里很難受,覺得自己在拖累家庭,甚至多次不想活,生怕她有一天撂下我們不管。”
“現在有低保,我們的日子比前幾年好過多了。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政府!”他向記者感嘆道。
當記者問王鳳霞還有哪些難處時,她掰著指頭說:“現在政府給的補助款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兩個孩子上學,丈夫一年四季吃藥,都需要錢。不足部分,靠我干點農活做些貼補。好在我們是低保戶,丈夫的慢性病醫藥費80以上能報銷。另外,兩個孩子比較懂事。大女兒今年19歲,已經上大學,她從初中開始就去勤工儉學,多少能減輕家里一些負擔。”
“還有,我們住的房屋是30多年前蓋的,很多地方需要維修,連門鎖都是壞的。門鎖不住,小兒子不敢一個人在屋里睡覺。現正上報給政府,等待著維修。”王鳳霞說。
另外,讓她擔憂的是,去年年底有干部告訴她,她家已經脫貧了。而事實上,她家并沒有穩定的收入。王鳳霞擔心,自己家以后吃不上低保,生活沒著落。
癡呆母子的窘境
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鎮龍泉莊村村民付巧連,是該村的貧困戶,也是典型因殘因病致貧的家庭,目前屬低保對象。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去她家看到,門窗破爛不堪,有間房連門都沒有鎖,暢開著,院子里面亂七八糟堆滿雜物。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付巧連因幼時患腦炎后遺癥而致繼發性癡呆,其子李志兵則為先天性癡呆,存在先天性智力障礙和語言功能障礙。經醫學鑒定,這母子二人均為癡呆,喪失生活及勞動能力。
之前他們的日常生活全靠付巧連的丈夫一人勞作支撐,艱難度日。她丈夫平日里忙里忙外,因長期積勞成疾,患上肝癌等多種疾病,已于2016年去世。付巧連和李志兵母子倆從此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由于付巧連丈夫那邊直系親屬即李志兵家里的爺爺、奶奶、叔叔、大爺均已亡故,目前,這對無依無靠的癡呆母子的生活只能暫時由付巧連的姐姐付巧英負擔和照看,并把他們母子接到自己身邊。
現年63歲的付巧英憂心忡忡。她告訴本報記者,作為付巧連的姐姐,李志兵的姨媽,看著這母子倆無依無靠,不得不暫時擔負起照顧他們母子倆生活的重擔。由于他們沒有生活和勞動能力,吃穿住行用,吃喝拉撒病,哪樣都得操心。現在,付巧英自己也是年過花甲的退休老人,每月僅兩千多元退休金,也無力長期照顧他們。
據付巧英介紹,村里干部看他們可憐,給申請了低保。現在這母子倆每人每月有142元低保金,還有60元殘疾人救助金,付巧英幫著他們管理,每天精打細算掐著用,只能勉強維持溫飽。平日里其他費用,都是付巧英給貼補。最讓付巧英擔心的是這母子倆的未來。“如果我有什么不測,誰來照顧他們,給他們生活保障?”付巧英說。
付巧英想給妹妹付巧連和外甥李志兵申請特困戶。她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脫貧每一個人都不能落下,共同致富每一個人都不能掉隊!’我深受鼓舞,覺得妹妹他們今后的生活有了盼頭,于是我寫了一份申請報告,遞給有關部門,希望能得到政府的關懷和幫助,讓他們母子享受特困戶的救助,使他們未來能溫飽無憂。”
記者曾就付巧連母子情況向龍泉莊村村干部了解情況。一位村干部告訴記者,付巧連家前幾年有1.87畝土地流轉出去,承包給一家企業20年,還賣掉1.05畝地,以上土地款已給過他們家。目前他們家只剩下0.16畝地了,這0.16畝土地合作社每年給他們家補償160元。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付巧連家幾乎沒有多少土地賴以生存了,如果沒有政府的關愛,等待他們的將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5-0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