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來,國內外糧價嚴重倒掛成為農業突出矛盾,不過,關于糧價倒掛的原因,意見并不一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日前表示,糧價倒掛是中國這類自然稟賦的國家遲早一天要到來的事情,“寄希望于價格倒掛逆轉,國內價格重新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葉興慶是1月10日參加由中國經濟時報社等主辦的“第七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時,做出上述表示的。
對于國內外糧價倒掛原因,有人在分析時側重于短期因素、周期性因素。葉興慶則側重于長期性因素、自然稟賦。
他在論壇上表示,有人認為倒掛是短期因素造成的,比如因為國內實行了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把價格頂起來了,同時,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下降,大宗農產品價格下降,“一降一升,使我們價格倒掛形成了”。
“雖然有短期因素,但我們一定要知道,價格倒掛是中國這種自然稟賦的國家遲早一天要到來的事情。人多地少的國家,工業化、城鎮化到了一定階段以后,它的農業肯定是貴的農業。”葉興慶說,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省在它們的工業化、城鎮化過程當中都有這樣的規律。
他表示,價格倒掛不僅僅是“十三五”期間,“‘十三五’以后更是這樣。這恐怕是一個常態。”而這背后是成本,這些年來,糧食生產,包括農業生產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在快速上漲,大大高于美國這樣的國家。“這個情況恐怕今后也改變不了”。
葉興慶認為,面臨這樣的情況,必須在“十三五”期間想辦法解決,根本出路是提高農業的競爭力。
在他看來,有以下措施可以考慮:一是提高中國農業的基礎競爭力,促進土地流轉和集中,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二是改革農業的支持保護制度,主要是實行價補分離;三是推進農業的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施比較優勢戰略,對農產品要有保有放;四是實行非價格競爭。
他解釋,所謂非價格競爭,就是開發農產品的非價格競爭優勢。比如,發展農夫市集;提倡“地產地銷”,“吃在當地”;融入品牌、文化;打質量安全牌等等。韓國本土的牛肉價格是國際市場4倍,但消費者仍然愿意接受,這其中既有質量安全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今后可能有一種趨勢,有錢人吃國產農產品,窮人才吃進口農產品”。這可能是中國小規模農業提高競爭力可以考慮的一條路。
與此同時,必須解決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葉興慶表示,要為農業這些不健康的產能退出找準支點,“怎么撬動?關鍵是要把不健康產能的外部負效應讓它內部化,讓采取這種不健康生產方式的人付出代價。”
葉興慶說,今后五年是很重要的時間窗口。“如果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這篇文章就能做好。如果錯失了‘十三五’這個時間窗口,回過頭來補農業現代化這個課就非常被動。”(記者汪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