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婁底、湘潭部分農村,如這樣的小洋樓比比皆是,只是大部分都是一層住人,二層則是毛坯房,或者基本沒住人。
“城里空,鄉里堵”,春節期間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走訪雙峰縣杏子鋪鎮、湘鄉市棋梓橋鎮、潭市鎮,只見鄉間公路上,“粵A”“粵S”“湘A”等牌照的高檔小轎車比比皆是。
與高檔小轎車相匹配的是,鄉間隨處可見的二三層小洋樓。但一個現象,是不少房屋三樓敞著黑洞洞的窗戶,一眼可見未裝修的毛坯層。有的甚至只有一樓住人的幾間房進行了裝修,二樓和三樓則仍是毛坯層。
今年72歲的劉健年老人家就是這樣,早年建了三層小洋樓,每層建筑面積超過150平。但因為二個兒子均在外地工作,平常也就春節幾天回來看看。所以只對一樓進行裝修,二樓、三樓則用來堆放雜物或空著。
“每年回溪口老家住的時間不超過20天,除了春節,就是小孩寒暑假。”在杏子鋪鎮街區做家電生意的劉永坦言,雖然離老家距離也就七八公里,但門店需要打理,晚上更需要守店,因而回老家居住的天數真是屈指可數。同時,去年劉永已經在長沙購房,來年也準備在長沙發展。“估計在長沙穩定下來后,今后回老家居住的時間更短。”
杏子鋪鎮雙沖村黨支部書記劉建安介紹,這些年在外地打工、掙錢,回來就蓋棟大房子擺著,超過一半的僅僅是過年回來住幾天。與中國眾多農村一樣,平常在老家的基本就是“61、38、99”部隊(小孩、婦女、老人)。
“要我說,一層就夠住了,這不在城市里面大部分家庭都是120平米左右的房子。但農村里好面子、講排場,鄰居家修建三層,我就也要建三層,或者三層半。”劉建安認為,好面子、講排場也是造成農村房屋空置率較高的一個主要原因。
有實力的還不要緊,最怕的是沒錢還要“打腫臉充胖子”,四處借錢來蓋新房。其實,現在農村人大多往城里去,如果不是退休后回老家常住的話,真沒必要花重金在農村蓋大房子,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十年二十年之后,可能當時修建的房子又跟不上時代了,又得推倒重建。
對此,湖南省住建廳城鄉規劃處相關負責人認為,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持續推進,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鎮和大城市,不少遠離城市的村莊普遍出現了‘空心化’現象。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大量的宅基地及房屋常年無人居住,甚至坍塌損毀,這不僅成為農村環境整治的“頑疾”,也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好消息是,去年底《長沙市小城鎮公共設施配置規劃導則》正式出爐。《導則》彌補了小城鎮公共設施配置的短板,從源頭上為長沙小城鎮的規劃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根據區域位置、村莊現狀條件、村民意愿、產業發展規劃和影響力等,《導則》將村莊整治規劃分為保障型、改善型和提升型三個等級。村莊圍繞建筑、環境衛生、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村莊風貌、歷史文化遺產和鄉土等七個方面協調開展整治。
該負責人表示,重視村鎮布局規劃,通過引入產業支撐,實現村莊“空心化”治理和宅基地利用,已成為目前需推進的重點工作之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