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種糧補貼只是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因素之一,并不能徹底解決農村問題。有人提出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第一,國家應該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農資是生產的源頭,農資價格上漲,勢必增加農業生產成本,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同時也會造成來年農產品價格上揚。同時要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應該根據化肥、農藥、種子等實際生產成本,制定統一銷售價格,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加價銷售,一經發現,從嚴處理。
第二,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保證農民利益不受侵害,糧食收購價格應與國際市場接軌。有媒體報道,作為全球大米貿易價格基準的泰國大米批發價格已從每噸580美元暴漲到760美元,而中國目前晚秈米零售價每噸僅為480美元左右,糧價上升空間大。
第三,出臺相關政策限制土地拋荒。當前,農民工大量涌人城市,隨之而來的除了城市壓力增大之外,農村耕地棄耕的現象也日益明顯,國家應該對土地棄耕采取一定措施,譬如引導經營權流轉,這樣既可避免責任田拋荒現象,又可增加國家糧食產量。
第四,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農業設施的管理和保護。
第五,加大對農民的技能培養力度,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科學種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積極引導、指導農民科學地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不斷提高糧食作物產量。
發達國家除了在稅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優惠,以降低生產成本外,還積極引導農戶從事與農產品相關的非傳統農業產業,通過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來增加農戶的經濟收入。如美國俄亥俄州,早在1992年就有超過40%的農民從事非耕作經濟活動,51010的農民已不把農業作為他們的首要職業,農民跳出耕地的束縛,通過其他途徑增加經濟收入。因此,中國應重視對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的研究,制定出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戶發展相關的非傳統農業產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智民富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