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事,說簡單也簡單,無非是糧食生產和消費的事,平衡就行了。說復雜也復雜,中間牽涉到中央、地方政府、和農民的切身利益及“國家安全”。今天農地圈不談微觀,只談宏觀。
讓我們來看看國土資源部統計,全國21億畝耕地,戶均9畝左右。雖然城市化率已經超過了55%,但是還有6億多農民居住農村,實際上仍有8億多人口不能享受城市社會保障,農業仍然是他們的最終保障。
一、平衡游戲:中國的農業政策要同時兼顧五個目標
(1) 糧食安全排第一位,即保障中國的糧食的自給率,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才覺得踏實(紅線約束)。
(2)增加農民收入,如果農業生產主體7億農民的收入無法增加,后果你懂得!
(3)維護農村穩定,穩定壓倒一切,和諧社會嘛!
(4) 減少環境污染,維護農村美好環境;貌似這個目標淪為一紙空文,農村環境日益惡化,不服?公布個全國土壤污染情況試試?
(5)維護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勉為其難了,目前恰恰是國內農業缺乏競爭力。
農地圈點評:跟在其他領域問題一樣,這個目前是個大而全的目標,打個比喻:就是每個男人都能娶到漂亮,賢惠、溫柔、內能持家外能賺錢的好媳婦!
二、國內農業面臨的四大困局:
第一,中國農業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
糧食連年豐收,糧庫充盈,導致農民賣糧難,而主要糧食的價格卻遠遠高于國際價格
第二,農村污染嚴重
化肥農藥大量使用,導致了嚴重的土壤、水以及空氣污染。
第三、農民保障不足
伴隨著城市化,55%的人口已經居住在城鎮,但不足40%的人口擁有城鎮戶口,大量農民工不能完全享受城市社會保障。
第四、農民收入增長放緩折射農村安定
伴隨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這些農民工的收入增加幅度開始減緩,這可能對社會安定造成一定的問題。
三、實現口糧自給政策有松動的趨勢
在中國所有農業政策體系里面,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糧食自給率一直是農業政策的核心。這很容易理解。古語云:無糧不穩。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自己的糧袋子不能被外國人掌握在手里。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面對中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這樣的政策不僅很難實現,而且使得農業的其他功能受到抑制。
為了實現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的現實政策必需要弱化“糧食安全”的政策目標,而且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這個政策約束已經變的不是那么硬性。
中國2015年進口大豆8169萬噸,小麥963.6萬噸,玉米720萬噸,大米532萬噸;不算走私,總進口糧食超過1億噸。國產糧食總量為6.21億噸,占比為16.7%.。如果考慮到大豆單產只有糧食的1/3,進口糧食所耗土地面積占中國耕地面積的42.7%。中國的糧袋子已經不掌握在中國人手中了。 全面實現糧食自給已經變得不可能,中國人的糧食必須依靠進口。
農地圈要著重強調的是:中央政府每年都會出臺“一號文件”,都是對現行農業政策的調整。
四、對農民有什么實質影響?
寫宏觀的東西,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一是寫作難度大,沒有足夠的視野、閱歷、資料和清晰的思維,根本沒法下手。二是很少有人去關注宏觀,很多人認為宏觀經濟跟自己毫無關系。畢竟在農民這個群體中,有投資意識的為數不多,大多數只關注自己手里那幾畝地。
這種政策變化,對農民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因為原來的判斷邏輯要重塑。原來農民哪怕種小麥玉米這種大宗作物,也能馬馬虎虎過去。現在不同了,今年再種玉米試試,再種就慘不忍睹。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 農地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