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糧食加工不應過分追求“精細白”

[ 作者:李慧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6-17 錄入:吳玲香 ]

“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統計,每年大約有20%的小麥、稻谷加工成精面、精米,過度加工造成糧食損失約150億斤。”在國家糧食局前不久主辦的糧食科技活動周上,由糧食加工造成的浪費引起了諸多關注。

目前,我國糧食加工過于追求“精細白”,糧食加工成品率低、食用率低、利用率低、效益低成為制約發展的幾大掣肘。

一個數的反思:實現糧食高品質供給勢在必行

150億斤——這個數字,折射出我國糧食加工行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消費者對全谷類食品需求量日益增大,而目前,我國糧食過度加工卻過于追求產品的‘精細白’和好品相、好口感,造成了糧食大量損失。”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王瑞元指出,部分加工企業為了追求粉色亮白,致使小麥出粉率降至70%以下,加工企業普遍追求稻米的白度和亮度,出米率僅為60%,最低只有50%

我國首位糧食工程學博士、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正行對糧食精深加工有著深入研究。他指出,糧食加工片面追求成品過精、過細和過白,造成大量營養成分損失、出品率降低和能耗大幅度提高等現象,要盡快采取措施,實現我國糧食高品質的有效供給。

一方面是糧食加工的粗放和浪費,另一方面則是糧食加工的科技含量不足。

在國家糧科院研究員譚斌看來,我國糧食資源粗放利用,產品及其用途單一,糧食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水平還處于初始階段。

另一數據可以成為這一觀點的佐證:據統計,我國每年深加工用糧約4650萬噸,占糧食產量比例仍不到10%,而發達國家深加工用糧在70%以上;糧食用于工業化制造食品約為930萬噸,僅占糧食產量的1.85%左右。

由此,專家呼吁,要徹底改變目前“稻強米弱”“麥強粉弱”的格局,通過縱向和橫向延伸產品鏈、價值鏈和產業鏈,實現糧食資源的多重轉化增值。

一粒米的背后:糧食加工諸多困境待解

談起我國糧食加工行業存在的問題,陳正行毫不避諱。在糧食科技周上,他帶了一項提高大米食用率、加工增值率的新技術。

“別看這小小的一粒米,它背后的學問可大著呢。”加工機器前,陳正行抄起一把米對記者說,稻米加工的副產品叫碎米,用碎米生產淀粉糖,產生副產品米渣。以前,米渣作為飼料工業的原料,價值僅為幾千元一噸。通過這一技術,提取的食品用米渣蛋白,價值可以翻五番。

然而,并非每一粒米都能有這樣的“運氣”。碎米深加工是深度加工、高效轉化的成功案例,但總體來看,我國糧食加工業對資源的利用率不高,附加值較低。

玉米深加工領域也面臨著相同的癥結。中國工程院院士岳國君介紹,目前中國玉米加工產品不到1000種,而美國玉米加工產品已有約3500種。在中國,玉米高附加值產品尚處于成長初期,成長空間大。

“提高糧食的深加工利用率已經成為國家糧食戰略中的重要部分。”陳正行指出,然而當前我國糧食加工成品率低、食用率低、利用率低、效益低,糧食加工產業鏈短。究其原因,則是糧食深加工和轉化技術落后。

專家指出,隨著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開發資源利用率高、能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精深加工技術,調整產品結構,增加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經濟效益,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

一條路的創新:讓糧食加工傳統行業展翅高飛

王瑞元指出,要圍繞糧食科技和加工中的熱點問題,通過創新驅動,搶占糧食加工行業制高點。

“以水稻為例,雖然目前稻米工業主產品加工水平已相當高,但粗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這是‘稻強米弱’的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陳正行說,每年稻殼產量約5400萬噸,多數采用簡單焚燒的方法處理。要知道,通過采用高新技術,稻米可以轉化為多品種、專用化、系列化的食品、保健、醫藥、化工等行業需求的高附加值產品。

他建議,要堅持品質安全的優先戰略,在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創新能力上通過集成攻關實現重大提升,破解一批糧食減害化無二次污染的清潔加工技術及裝備的瓶頸問題,為糧食的安全增值利用和糧食加工業科學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徐鳴表示,“十三五”時期,要將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實現糧食科技成果、人才團隊、科研機構與糧食企業的“三個對接”,真正讓糧食產業經濟插上科技的翅膀,使糧食加工這個傳統行業展翅高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看 | 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五丁香 |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热线29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电影 | 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