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農民創業的困與盼
——安徽合肥小廟鎮農民創業狀況調查
(圖為孫龍(左二)在查看客戶的商品訂單。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題圖:2015年底,27歲的孫龍和創業有成的父親自籌資金,在家鄉安徽省舒城縣開發區建起了“徽網在線電子商務產業園”。2016年春節,他們以“網上認養”的方式銷售當地的黑豬肉,短短一周就銷售農家黑毛豬肉1.5萬多公斤,同時綠皮雞蛋、舒城小蘭花茶葉等農副產品也有不俗的銷售業績,讓農戶普遍實現了增收。目前已有淘寶、京東等電商的舒城點和40余家電商企業入駐。
編者按:近年來,廣大農民在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引導下、在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積極投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為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農村繁榮穩定和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這一過程中,農民創業創新也面臨著投入不足、場地難批、人才難覓、創業風險高等現實困難。跨越這些障礙,需要創業者自身的努力、堅持,政府和社會也要給予必要的支持。
農民返鄉創業帶回了見識和資金,對地方環境、相關產業熟門熟路,也容易和當地群眾溝通交流。
但是,農民返鄉創業路上也要面對諸多困難,因為資金力量薄弱、技術培訓欠缺,這些困難甚至直接決定其創業成敗。記者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相繼走訪了不同年齡層次的農民創業者,傾聽他們創業的困與盼。
“手里的這點錢遠遠不夠”,盼多元化滿足創業資金需求
現年44歲的高崗村人胡德年在創業的路上不停地“解惑”。17歲外出打工,之后在上海成立裝修公司,攢下了百萬家產。2012年,他回到老家,憑借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流轉了400多畝土地。
胡德年說,創業前發現外地城市建設和小區開發都需要大量苗木,有利可圖。他預算,總投資300萬元就能滿足基礎設施建設、苗木購買以及周轉費用。真的踏進來,才發現自己太天真。平整土地、機械購買、人工工資、苗木補充等,很快就超出了預算,而且人工和管理費用還在逐年增加。如今,差不多投了400多萬元,“最缺錢的時候,把房產和車全低價賣了,一家人就搬到果園旁邊的板房里住。”
創業中期,被資金難倒的不止胡德年一個。北分路村一心要成為農場主的“60后”創業者葛傳火也苦惱過,“以一平米不到7000塊錢的價格賣了4套房,現在房價都漲到1.5萬元了。”即便如此,葛傳火還是不忘初心。
從部隊轉業回鄉,葛傳火流轉了近1000畝地,發展水稻、小麥、畜牧、魚塘、農莊等多種經營。農場的運轉需要資金流,遇上周轉困難時,他急得上火。他看到外地能拿流轉的土地經營權去抵押貸款,跑到銀行一問,才知暫時還沒開展這種業務,迫不得已只能賣房救急。
相比之下,31歲的農民丁丁就很幸運。他創業選擇了草莓種植,因為擴建大棚,要湊10萬塊錢,他找到了當地的財政所,在他人擔保下拿到了一筆8萬塊錢的免息貸款。
“想創業得先有原始積累,手里沒點錢不敢涉險。可真的進去了,才知道這點錢遠遠不夠。”胡德年說,從田地里“掘金”要看長遠效益,短期就是不停地砸錢。特別是在創業中期,資金如果周轉困難的話,進亦憂,退亦憂。
“希望政府能夠充分考慮創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給予更多貸款支持,降低貸款門檻或者減少限制流程,滿足農村創業的多元資金需求。比如設立農民小微企業幫扶基金,作為農民創業的初創資金,或短期周轉使用。”胡德年和葛傳火的意見一致。
“沒有技術指導多走冤枉路”,盼生產管理和培訓跟得上
農民創業萬般難。葛傳火一開始就被插秧難住了,花了40多萬元買了兩臺插秧機,卻沒人會操作。他開車到田間地頭轉,到處找會插秧機的師傅。又通過網絡視頻學習,總算把插秧機這個難題解決了。“沒有手把手的技術指導,再先進的機器就是一堆廢鐵。”葛傳火感慨。之后他購置農機前都留了心眼,得包教包會。
胡德年騰出100多畝田地做桃園,足足跑了2萬公里路,考察果木品種。高價引進了一批果苗,滿心歡喜種下后,很快被業內人士道破,這些都是已被淘汰的品種,掛果后銷路會很差。
胡德年又繼續物色新品種,找農業專家學最新的嫁接技術。記不清北上碭山、蕭縣多少趟,每次筆記本上都記滿了各種嫁接和果木管護知識,然后鉆進自家果園邊實驗邊琢磨。
最終,他引進了十幾種桃苗,“都是新品種,技術要求高,市場銷路非常好。”今年果園首次掛果,銷路不錯,這讓胡德年有點慶幸。但他也擔憂,果園門檻相對較低,很容易出現跟風情況,次年產量一大,價格就得下跌。
記者發現,相較于大學生創業和企業家創業,農民創業大多依托當地資源,生產經營模式相對傳統,種植養殖等在創業項目中所占比例較大。這些行業門檻不高,但生產技術易被忽視,加上培訓跟不上,創業項目太容易被仿效,存在扎堆風險。
“跟風上、信息不暢”,盼多渠道規避市場風險
農民創業之路即便走上正軌,也并非一勞永逸。在將軍嶺社區,“80后”土雞專業戶余銳峰就吃過“跟風虧”。2014年養雞行情大好,2015年他把雞舍擴了一倍,買了1萬多只雞苗。等到上市時才發現市場嚴重飽和,土雞價格持續走低,雞蛋也不好賣。
要避開這種市場陷阱,必須改變飼養和銷售模式。余銳峰試著不用或少用抗生素,給雞配好補中益氣的中草藥水,不僅提高了雞的免疫力,也令肉質好了很多。“我注冊了自己的品牌,跟周邊的農家樂、景區建立了合作關系,注重口碑營銷,不愁銷路了。”
葛傳火的農莊一步步找準了定位,做成遠近有名的綠色農場。“農產品保證自給自足農莊消費,再通過商超渠道銷售,等著市場來找你。”一到節假日,每天都有游客來體驗農事,農莊收入穩步增長。
為應對草莓集中上市價格低的狀況,丁丁萌生了做草莓電商的想法。他挑選品質好的草莓,精心包裝后發貨至各地,價格比普通草莓貴了一倍多。
但胡德年的市場路走得并不順利。近幾年苗木市場持續萎縮,當初高價購入的苗木一下子跌了不少,算上人工、運輸等費用,幾乎虧本。他總結原因,跟風搞苗木,市場開始飽和,加上銷售信息渠道閉塞,自己很難提前把握價格動態。
小廟鎮政府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集聚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思路,目前也在大力推動農民創業創新,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市場行情,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實施農業品牌戰略,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開展創業扶助,推動農民工創業帶動就業,“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干,讓農民的創業夢照進現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07-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