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 政經大視野
經過多年發展,全國多個省份都出現了一些發展較快的“特大鎮”。這些地方雖然只是一個鎮級行政區,但經濟和人口體量超過很多地級市。近年來輿論中多次出現一種聲音:特大鎮經濟體量過大、人口增長過快,但仍以鎮級作為行政單位,如同“小馬拉大車,大腳穿小鞋”。
對此,相關方面提出了“小城市培育”的概念,探索特大鎮改市的路徑。“十三五”規劃、新型城鎮化規劃都對小城市培育提出明確要求。2014年12月起,國家確立浙江龍港鎮、吉林二道白河鎮為“一南一北”兩個試點。而在此前,浙江、廣東、江蘇、山東、陜西等多個省份早已啟動小城市培育試點。
至今,這些中小城市培育試點情況發展如何?遇到哪些問題?取得了哪些經驗?從鎮改市,是否可行、準備好了嗎?6月26日至7月1日,南方日報記者跟隨國家發改委,先后赴山東、廣東、浙江、江蘇四省的多個特大鎮進行調研,一窺特大鎮在探索改市過程中的探索和挑戰。
聲音
“小馬拉大車,大腳穿小鞋”
160年前,民族英雄林則徐率領軍民在虎門銷煙御敵,寫下了悲壯的中國近代史第一頁;160年過去,當年英雄的虎門后代,搭乘改革開放這一時代“快車”,經濟發展令世人矚目。
資料顯示,虎門鎮區域面積178.5平方公里,下轄30個社區,常住人口超過60萬。2015年,全鎮全年生產總值447億元,同比增長8.1%。這樣的人口數量和經濟體量,不僅超過了中西部一些地市,也令一些東南沿海城市相形見絀——同期,云南麗江生產總值290億元,甘肅武威416.19億元,海南三亞435億元。
以一鎮之力,富可敵一市——在我國,這樣的特大鎮不在少數。國家發改委4月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當前我國很多特大鎮具備城市的體量與特征。其中鎮區人口超過10萬的特大鎮有238個,超過5萬的有885個。
“當前特大鎮進一步發展面臨不少瓶頸和制約,必須因地制宜、持續深入地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激發或者挖掘特大鎮的發展潛力。”6月6日,在浙江龍港鎮舉行的新生中小城市培育試點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將這一現象比作“小馬拉大車,大腳穿小鞋”。
在胡祖才看來,作為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大鎮是依靠市場力量發展起來的,更具特色,也更具活力,是將來培育中小城市最重要的力量。從國外經驗和國內實際來看,我國城鎮規模結構亟待優化,推進特大鎮改市、培育中小城市將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上述研討會上,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表示,國內小城市的數量在過去10年不但沒有增長,而且還減少了100個左右。因為有的小城市長大,改成了大城市的區,新的小城市卻沒有出現。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做了一個直觀的比較,把6000萬人口的浙江省同英國、德國、法國等人口規模相近或更大一點的國家相比,20萬至50萬人口的城市和城鎮,浙江5個,英國21個,法國46個,德國106個;5萬至20萬人口的鎮,浙江46個,英國130多個,法國234個,德國557個。
再以日本為例,日本人口規模約相當于浙江省的兩倍,該國20萬至50萬人口的城市80個,5萬至20萬人口小城市414個,中等、小城市規模分別是浙江省的16倍、9倍。
探索
多地啟動小城市培育試點
今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培育發展一批中小城市,完善設市標準和市轄區設置標準,規范審核審批程序,加快啟動相關工作,將具備條件的縣和特大鎮有序設置為市。
事實上,早在2014年7月,國務院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把加快發展中小城市作為優化城鎮規模結構的主攻方向,加強產業和公共服務資源布局引導,提升質量、增加數量,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2014年12月起,國家確立浙江龍港鎮、吉林二道白河鎮為“一南一北”兩個試點,探索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在此之前,浙江、廣東、江蘇、山東、陜西等多個省份紛紛啟動小城市培育試點,做出先行探索。
各個試點的鎮,基本都認為此類改革促進了發展。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在相關文件中表述,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試點后,“政策紅利得到了進一步釋放”。當地提供的數據是:試點后建成區面積、GDP、稅收收入分別從2010年的18平方公里、90億元、6.5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1.4平方公里、169.78億元、12.75億元。
山東省青島市李哥莊鎮,2005年成為國家第一批發展改革試點鎮、2013年3月成為青島市第一批5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2005年以來,李哥莊全鎮生產總值從35.75億元增長到138億元,財政收入從5830萬元增長到6.0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6888元增長到2.5萬元。當地也同樣認為“成為試點”屬于發展中的積極因素。
記者了解到,在這個過程中,這些特大鎮所在省、市、區也給予了他們足夠多的支持:能下放的權限盡量下放,盡可能多地給予財政、土地等要素資源上的支持。
虎門鎮鎮長曲洪淇說,2010年以來,根據省、市的部署,虎門開展了簡政強鎮事權改革工作,將市一級部門代為行使的縣級事權及其他權限共500多項下放給虎門鎮行使,從而擴大了一級政府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幫助鎮街解決了現實的社會管理問題。
在較早開展小城市培育試點的浙江省,36個試點鎮均擁有所在縣(市、區)52%的行政審批權限,鎮均實際開展綜合執法事項達109項,服務周邊114個鄉鎮。
除行政權限外,各級政府也給了“真金白銀式”的支持。以織里鎮為例,該鎮所在的蘇州市、吳江區兩級政府從2010年起,建立每年1.5億元的小城市培育試點專項基金,5年市區到位配套資金8.07億元全部到位。
思路
政府購買服務“養事不養人”
“培育新生城市并不是簡單地將特大鎮改為市,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城市的新型管理模式。”胡祖才說,既要探索設市的具體路徑、模式,更要探索新型城市管理的方法。方向應是“小政府、大服務”,比如“大部門制”、購買服務等,切實提高行政效率,控制行政成本。
事實上,這些改革早在試點鎮有所探索,其中行政權限的下放,就推動了特大鎮自身行政機構的精簡。在東莞市長安鎮,按照大部制和盡量不增加人員編制的原則,對行政、事業單位進行統籌整合,優化部門橫向分工;調整人員結構,提升工作效能。
在李哥莊鎮,打破原有的行政、事業機構模式,綜合設置8個工作機構,包括黨政辦公室、社會穩定工作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城鎮建設辦公室、公共服務管理辦公室等,規格為副科級。上述8個機構不再下設科室,直接面向服務對象。
機構精簡編制不增,承擔職責卻不斷擴大,這些小城市試點都把眼光放在了購買服務和PPP模式等,進一步促使政府由“財政養人”向“養事不養人”轉變,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虎門鎮鎮長曲洪淇介紹,虎門鎮市政、環衛、綠化等城市管理工作,已基本采用市場化服務購買形式,包括環衛市政設施日常維護、河堤燈運營管養維護、清掃保潔、垃圾運輸及填埋作業以及綠化養護等39個市場化項目。經統計,2015年虎門鎮市政水務局管轄范圍內服務購買支出約為0.98億元。
虎門鎮還鼓勵民間資金投資教育,加快民辦教育發展。2011年以來,共新辦9所民辦學校,為農業轉移人口適齡子女增加義務教育學位10210個。目前,全鎮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6所,其中民辦中小學16所。
在青島市南村鎮,同樣的實踐也在發生。南村鎮鎮長張夕強介紹,南村鎮圍繞建立一體化體系,通過政府花錢買服務的方式,建立了鎮村環衛一體化體系。通過“PPP”融資模式,啟動了小城鎮供熱、供水一體化建設。
不過,蘇州市吳江區副區長吳琦則表示,到目前為止,社會組織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發展,在數量、規模等方面相對滯后,專業素質不夠高,也出現了一些“紅頂商人”,影響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
訴求
“約等于縣”還不夠
不過,南方日報記者跟隨國家發改委的調研過程中則發現,即使被賦予了與縣級幾乎對等的行政權限,這些特大鎮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遇到不少問題和挑戰。
其中,以擴權為主要方向的小城市試點,卻對小城鎮發展最為關鍵的城市規劃和土地指標調配權限沒有下放。浙江崇福鎮黨委書記張建林說,鎮里所作的城市規劃,以及招商引資所需要的項目用地都要得到市里審批,但是鎮里哪里需要工業用地,哪里需要住宅用地,鎮里的人是最清楚的。
“鎮官”們還認為,雖然通過強鎮擴權,特大鎮承接了一批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但由于部分權限鎮級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主體資格,造成在行政審批和執法過程中仍存在各種制約,嚴重制約了特大鎮政府的職責履行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蘇州市盛澤鎮政府已經因“級別問題”吃了官司。盛澤鎮鎮長吳建中告訴記者,此前他們帶隊執行環保執法時,被村民以“無執法權限”為由告上了法庭。“雖然在浙江省我們是以小城市試點存在的,但到全國,這個名號站不住腳。”
對于這些產業大鎮,居高不下的外來人口還導致管理成本極為高昂。織里鎮副鎮長寧云介紹,以織里為例,即使刨除城市基礎設施、公務服務設施投入,每年僅外來人員管理的人力成本接近2億,涉及安全監管、城市管理、環衛保潔、社會維穩等。
東莞市長安鎮鎮長郭榮新介紹,長安鎮現有常住人口66萬多人,其中戶籍人口僅4.9萬,存在典型的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倒掛問題,在推進外來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在虎門鎮,曲洪淇介紹,根據測算,在東莞,每個人口市民化成本需要12.5萬元,而在未來5年,預計將實現7.5萬外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筆龐大的支出,由于現行機制缺乏分擔機制,令鎮級財政負擔沉重。
虎門鎮相關人士還認為,巨大成本之下,分配到鎮一級政府的財收卻沒有得到保證。數據顯示,2013年,虎門鎮各項稅收收入是63.38億元,但稅收分成收入只有11.8億元,稅收分成僅占18.62%左右。2014年,虎門鎮各項稅收收入是68.02億元,但稅收分成收入只有11.7億元,稅收分成僅占17.2%;2015年,虎門鎮各項稅收總額72.57億元,但稅收分成收入只有12.2億元,稅收分成僅占16.81%。
除此之外,人才也被看作小城市培育中的瓶頸。李哥莊鎮黨委書記劉瑛說,“小城市”項目多,任務重、人員不足,特別缺乏規劃、建設、金融等專業人才。雖然省市區已經給予了人員編制支持,但受現行不得混編混崗、編制身份限制等制約,造成人才不能合理調配。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青島市南村鎮。資料顯示,南村鎮鄉鎮規劃建設監督管理辦公室有5個編制,但目前實有人數為零。青島市統籌城鄉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周江杰認為,鎮級行政單位在吸引人才方面能力仍然較弱,這造成了有編制卻沒人愿意來的尷尬。
期待
明確改革路徑加快出臺設市標準
李哥莊鎮黨委書記劉瑛表示,希望將李哥莊鎮納入國家小城市建設試點,進一步規范行政管理體制,早日建成小城市。
更多的特大鎮已經不滿足于小城市試點,希望能夠徹底實現“鎮改市”。“要求鎮改市不是對于名稱的追求,而是希望通過這一變化為特大鎮提供實實在在突破瓶頸的辦法。”寧云表示,只有實現了鎮改市,才能把這些政策加以固化,形成制度。
寧云表達了不少特大鎮的心聲。事實上,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全國確定首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之后,重點鎮已經經歷了數輪權力下放與回收。僅僅依靠權力的下放難以解決小城鎮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中國的小城市培育試點正走到十字路口。
“下一步特大鎮改為市,我認為完全可行。”蘇州市發改委主任顧海東說,現在特大鎮規模不亞于市,改市后將把相關改革舉措固化下來,管理理念也會發生改變,按照市的標準去管理,這將使當地發展實現質的飛躍。
曲洪淇說,由于東莞是市管鎮的模式,是撤鎮設區還是撤鎮設市,無論省里還是市里都沒有明確說法,需要中央進一步明確改革路徑。和曲洪淇觀點一致,郭榮新表示,從特大鎮發展的角度來說,是一步到位設置成市更好,“撤鎮設區對我們意義不大”。
“培育新生中小城市,中央有要求,群眾有期盼。”胡祖才表示,“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符合條件的縣和特大鎮可有序改市,國家應盡快出臺設市(設區)標準。
事實上,新生小城市培育試點進一步落地,掣肘因素在于新的設市標準尚未確立。目前我國公開的撤縣設市標準,是1993年國務院批轉的民政部《關于調整設市標準報告的通知》明確,以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劃分三大類,下分人口、經濟、基礎建設9個小類要求。但在當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到30%。
這一標準顯然已不能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2011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再提“完善設市標準”,但至今未見出臺。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4月曾經透露,目前新的設市標準確立的工作由民政部主導,今年準備加快出臺設市標準,推動具備條件的縣和特大鎮有序合理地設置為城市。
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央層面尚未就鎮改市路徑達成一致。有關部委擔心,設立鎮級市會增加行政層級,進而增加編制人數,增加行政成本,與我國現行的簡政放權總體方針相違背。該人士還表示:“試點鎮的成果已經證明,在不大量增加編制的情況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PPP、縣級人員下沉的做法,已經可以維持鎮級市的運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