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種植業調結構呈現“區域色調”

[ 作者:范亞旭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20 錄入:吳玲香 ]

編者按《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指出,構建生產生態協調的區域結構,綜合考慮資源承載能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也就是說,不僅要重視品種結構調整,還要重視區域布局優化。本期,關注各地在調結構區域布局中的實踐,看他們如何在調結構中凸顯區域色調

區域實踐

伊川縣 谷子進入快車道

范亞旭 本報記者 張培奇

6月中旬,行走在豫西伊川縣大地上,田間的谷子已經開始發芽生長,與收獲后的麥茬黃綠相襯,陽光下顯出勃勃生機。在這里,因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耐旱、耐瘠的谷子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8萬畝以上。

在伊川縣呂店鎮春風米業合作社內,合作社理事長、呂店鎮米業協會會長趙俊杰向記者介紹,伊川屬淺山丘陵區,處在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加之是紅土地、沙土地土壤土質,這里所產的小米米粒圓潤、口感香甜、營養豐富。

然而,隨著伊川近年來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多以婦女兒童為主,谷子因種植面積相對較小、分散,谷子耕作機械研發少、種植機械化程度低,間苗、收割、脫粒均依賴人工操作,勞動強度大,造成谷子種植面積下降。

為做好谷子產業發展,伊川縣及時采取示范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方式,通過典型示范推動谷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從2009年開始,先后在呂店、江左、白沙等鄉鎮建立谷子萬畝示范基地、千畝高產方、百畝攻關田,并對示范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收獲’的‘五統一’管理模式,逐步引導農民走市場農業、科技農業、效益農業的發展道路。”伊川縣農業局局長李劍波介紹。

同時,伊川縣在2010年引進、示范、推廣了谷子簡化栽培技術,通過對播期、種植方式、播種量、除草劑使用以及病蟲害防治、機械化收獲等技術的應用,去除了人工間定苗、收獲等工作量大的煩惱,大量節省了人力物力。伊川谷子簡化栽培技術的應用也讓其走在了全國谷子生產的前列,并逐漸得到了廣大農戶的種植認可。“到去年,全縣谷子種植面積發展到13萬畝,畝產由15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以上。”李劍波高興地向記者說。

趙俊杰介紹,去年玉米價格趨降,而谷子價格相對穩定,又加上谷子機械化水平的提升、種谷子的效益凸顯,農戶種植谷子的積極性大幅增加。趙俊杰還通過成立伊河橋米業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與 5000戶農民簽訂訂單農業,加工小米、米醋、各種小米雜糧集裝箱,帶動農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據伊川農業局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有規模以上的小米加工企業30余家,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僅呂店鎮就有18家,年加工銷售小米6萬噸,占河南省內市場份額的60%以上,小米醋4000噸、小米醬油3000噸,成為河南省內最大的谷子種植、小米加工基地。

李劍波介紹,谷子種植曾經讓伊川人民在物資匱乏、溫飽問題未定的年代,解決了全縣人民的吃飯問題。如今伊川谷子品質優良、適口性好,讓伊川小米也闖出了名氣,成為伊川縣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并逐步成為伊川縣乃至洛陽市的一張名片。

“我們將調整好農業種植結構,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發展,發揮伊川谷子產業的獨特優勢,將谷子產業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通過引導帶動,使谷子產業成為全縣農業產業化的一大優勢主導產業。”對于伊川谷子未來的發展李劍波信心滿滿。

六盤山區 各打各的特色

本報記者 張國鳳

6月陽春,寧夏回族自治區六盤山下的西吉縣什字鄉謝寨村農業產業科技示范園里,已經呈現出一片豐收景象,菜農們忙著收獲,裝車外運,臉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由六盤山品牌蔬菜西芹、洋蔥為特色的農產品,銷往鄭州、蘭州和西安市場。洋蔥平均畝產達到6500公斤,畝產值10000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這是六盤山區種植結構調整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出現的新景觀。

今年以來,六盤山區各級農業部門針對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實際,因勢利導、積極探索、著力引導,全力推進雜糧、冷涼蔬菜、馬鈴薯產業的品牌化建設,推動了特色種植業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各縣(區)申報落實的55個示范基地總體上呈現區域特色優勢明顯,亮點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強。各縣(區)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進一步優化調整種植結構,合力安排作物種植茬口,錯開上市時間,減輕供需矛盾。原州區清水河流域主打露地冷涼蔬菜和供港菜心,張易鎮等南部山區主打馬鈴薯種薯繁育,寨科等東部山區主打油料種植。西吉縣葫蘆河川道主打西芹為主蒜苗、大白菜、甘藍、胡蘿卜搭配的露地冷涼蔬菜種植基地,西部火石寨、紅耀、平峰等山區主打馬鈴薯種薯和原料基地,馬建、田坪、蘇部等山區主打油料、小雜糧種植基地。隆德縣沙塘、聯財、神林渝河流域主打露地冷涼蔬菜種植基地,觀莊等山區主打萬畝馬鈴薯抗旱增產示范基地,沙塘馬河千畝蠶豆高產示范基地。彭陽縣紅茹河流域萬畝設施農業生產基地,孟塬鄉雙村、白陽鎮南山主打千畝小雜糧示范基地。這些示范基地形成了特色連片、品牌成帶、塊狀輻射、集群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成為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原州區大膽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在確保31個設施農業園區改造提升的基礎上,高標準建設冷涼蔬菜示范基地10個,帶動全區冷涼蔬菜面積達到25萬畝。通過在種植區域推廣噴灌、滴灌等現代節水新技術和節水改造,畝節水50%~60%。在轄區建成了南河灘、火車站等蔬菜批發市場5個,集鎮以上農產品市場11個,培育扶持182個流通企業和6000多名農民經紀人等市場流通主體,并與味園等大型超市進行農超對接,建立健全了區內外營銷網。

彭陽縣大面積種植小秋雜糧。調查顯示,今年該縣雜糧種植面積6.1萬畝,其中夏雜2.5萬畝,增幅49.7%;秋雜3.6萬畝,增幅5.9%。為大面積推廣各類雜糧優良品種,該縣在城陽長城塬等地推廣抗性強、產量穩定的豌豆類寧豌豆2號、寧豌豆3號、中豌4號;大豆類寧豆4號、寧豆5號、晉豆19、中黃30 號;糜子類寧糜16號、寧糜9號;蕎

麥類信農1號、寧蕎1號;谷子類晉谷9號、甘栗2號等雜糧品種。

省級經驗

山西省 雜糧高位借勢再創優

本報記者 吳晉斌

山西省明確的山西雜糧種植的方向和任務指出,重點發展谷子、蕎麥、燕麥、紅蕓豆、綠豆、釀造高粱、馬鈴薯、專用玉米(甜糯)等8種優勢雜糧,爭取2016年度全省雜糧種植面積1500萬畝、總產達到200萬噸。

十二五期間,山西小雜糧的種植面積一直保持在1500萬畝的種植規模上,約占全國雜糧面積的1/10,全省糧食作物面積的1/3;雜糧總產量220萬噸左右,約占全省糧食總產的1/5。該省審定雜糧品種103個,其中豆類39個、麥類20個、黍類24個、薯類3個、高粱17個。

特別是近兩年來,山西在地膜覆蓋、節水灌溉、配方施肥、農機和農藝深度融合等雜糧種植的先進實用技術創新和推廣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由此,山西省的優質雜糧生產基地已漸形成: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和晉西北地區的優質小米基地,晉西北地區的優質馬鈴薯、雜豆基地,管涔山及周邊縣區的優質燕麥基地,雁北地區的優質苦蕎基地,晉中地區的優質甜蕎基地,晉中盆地的專用高粱基地,忻定盆地的專用玉米基地已逐漸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基地的產業化開發已現雛形。“岢嵐紅蕓豆”“沁州黃”“汾州香”“東方亮”小米等已成為山西省優質雜糧的代表走向了世界市場,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撐產業。

2015年起,農業部出臺一系列指導意見,強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山西省有60多個縣列入“鐮刀彎”地區,主要任務是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種植,要重點發展雜糧雜豆。

2016 年山西省將在晉西北重點推廣谷子地膜覆蓋穴播技術100萬畝;晉中盆地重點推廣高粱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20萬畝;晉北重點推廣燕麥“一早三改”技術5萬畝、燕麥“兩深一淺”技術2萬畝;蕎麥寬窄行探墑溝播技術2萬畝;晉南重點推廣復播大豆防纏繞溝播技術5萬畝。

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山西的雜糧面積將要發展到1600萬畝以上,總產245萬噸。細化的指標是,畝產單產提高20%以上,優種覆蓋率達到60%以上,商品率達到70%以上,努力建成“全國優質雜糧開發示范基地”。

吉林省 雜糧雜豆成增收支柱

本報記者 閻紅玉

吉林省是全國雜糧雜豆的主要生產基地。雜糧主要有高粱、谷子、糜子、向日葵、燕麥、花生等,雜豆主要有綠豆、紅小豆、黑豆、豇豆、蕓豆等。2015年,全省雜糧雜豆實際種植面積750萬畝,其中:花生200萬畝、高粱170萬畝、綠豆125萬畝、葵花籽95萬畝、谷子90萬畝、蘇子17萬畝、紅小豆5萬畝、其它40余萬畝。近年來,雜糧雜豆以其獨有的特色和品質,已逐漸成為吉林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據了解,吉林省雜糧雜豆具有較好品牌建設基礎,主要有三個顯著特點:

種植區域集中。全省雜糧雜豆主產區集中在西部的白城、松原兩個地區以及中部四平的部分地區,東部山區只有零星種植。洮南被稱為“中國綠豆之鄉”、扶余去年被評為“吉林省花生特產之鄉”。特別是按照國家農業供給側調整改革部署,吉林省西部處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重要地帶,雜糧雜豆種植面積還將會大幅擴增。

品質優良獨特。全省出產的雜糧雜豆因其獨特的自然氣候環境,相對國內其他產區,品質的比較優勢明顯。特別是弱堿性土壤、較高的積溫和獨有的冷涼氣候以及一年一季的耕作方式,產出的雜糧雜豆具有獨特性和稀缺性,國內外市場美譽度和占有率都很高。其中,洮南出產的A字鸚哥綠豆暢銷日本、韓國和歐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出口貿易中屬于免檢產品;扶余地區出產的花生公認不含黃曲霉素,山東魯花集團在這個地區建有專門的生產基地。

以企業為主創建了一批品牌。經統計,目前全省雜糧雜豆在農業部登記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有洮南綠豆;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地理標識商標有3個:扶余四粒紅花生、長嶺葵花籽、乾安黃小米;經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6個:扶余四粒紅花生、乾安黃小米、乾安糯玉米、白城綠豆、白城燕麥、白城向日葵。在去年農業部公布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中,吉林省的洮南綠豆、扶余四粒紅花生、乾安黃小米被收錄其中。

此外,全省雜糧雜豆生產加工企業約700余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2家。一些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脫穎而出,先后涌現出“北顯”“吉松嶺”“增盛永”“綠禾”“鶴龍匯”“洮河綠野”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品牌。

整體布局

東北地區

到2020年,調減籽粒玉米面積3000萬畝以上,大豆種植面積達到8100萬畝,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000萬畝,推行玉米大豆、小麥大豆、馬鈴薯大豆等輪作體系。

黃淮海地區

到2020年,小麥面積穩定在2.4億畝,玉米面積穩定在1.6億畝,蔬菜面積穩定在1億畝,花生面積穩定在3700萬畝以上,大豆面積達到4000萬畝,苜蓿面積達到500萬畝。

長江中下游地區

到2020年,雙季稻面積穩定在1.1億畝,油菜面積穩定在6000萬畝。選育推廣優質秈稻和粳稻品種,選育推廣高產優質弱筋小麥品種。推廣“雙低油菜”,提高油菜籽品質。

華南地區

穩定雙季稻面積,推廣優質秈稻,到2020年,水稻面積穩定在7500萬畝。加強“雙高”蔗田建設,加快機械收獲步伐。擴大冬種馬鈴薯、玉米、蠶豌豆、綠肥和飼草等,錯季上市。

西南地區

2020年,水稻面積穩定在6700萬畝,小麥面積穩定在2900萬畝,玉米面積穩定在5500萬畝,油菜面積達到3300萬畝。推廣玉米/大豆、玉米/馬鈴薯、玉米/紅薯間套作等。

西北地區

積極發展馬鈴薯、春小麥、雜糧雜豆,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苜蓿、飼用油菜、飼用燕麥等飼草作物,積極發揮特色雜糧雜豆,擴種特色油料,加強制種基地建設。

——摘自《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07-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州AV有码乱码在线观看 | 午夜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拉文 | 中文字幕无线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