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一般地說,隨著國家發展水平的提升和發展階段的轉變,國內區域發展差距大體呈現出“倒U型”變化趨勢,盡管其間會出現一些波動。這意味著區域發展差距與國家發展水平之間并非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一種復雜的非線性關系。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應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可能出現相同的區域發展差距水平。據此,可以把區域協調發展分為低水平、中等水平和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實現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逐步由中低水平協調發展向高水平協調發展邁進。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是一種高質量、全面、可持續的區域協調發展。在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階段,錨定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需要實現的是一種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
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首先是一種在更高層次上的高質量區域協調發展。202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27萬美元,我們即將邁入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2%,已經進入中級城市型社會(城鎮化率為61%~75%)。目前,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對所有行業、所有領域和所有地區的普遍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區域協調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需要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將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全面融入區域協調發展之中,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講,高質量是高水平的題中應有之義,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本質上就是一種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
實現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需要更加強調城鄉區域的全面協調發展。從空間上看,城市和鄉村既可看成是單獨的區域,也是更高層次區域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廣義的區域協調發展本身就包含了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全域共富和繁榮。從領域上看,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是區域之間各領域的全面協調發展。充分挖掘和發揮各地區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形成合理分工、各具特色的地區產業結構,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是實現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一般地說,區域發展差距縮小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需要采取綜合性指標體系來度量。目前,對區域發展差距的衡量主要從生產角度出發,采取人均GDP指標,這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出發,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應更加強調縮小各地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生活質量的等值化。
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實現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還需要增強發展韌性和可持續性,建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應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提高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能力,促進地區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推動就業崗位分布與人口分布相匹配,實現區域間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還要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合力作用,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職責分工,加大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統籌力度,提高區域政策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推動脫貧地區政策及時轉向欠發達地區政策,加快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促使各項戰略和政策相向而行、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其疊加效應、協同效應和融合效應。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來源:《國家治理》2024年第1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