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關乎著每個人的生活。國家在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的同時,更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將食品安全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對此,北京市食品科學研究演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在做客中國經濟網時表示,提升為戰略高度的食品安全,彰顯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但后續仍需要具體細化方案。他還表示,食品安全即是歷史問題,也是現實問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密不可分,西方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保障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成為國家戰略的食品安全仍待后續細則
據悉,《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的放心”,這是中國第一次將食品安全戰略提到五年規劃中。
對此,王守偉表示,實施國家食品安全戰略,是政府對從國家層面對食品安全給與重視的重要舉措。在早些時候做“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時,中國工程院征求了龐國芳、孫寶國等30多位院士和多名專家的意見,后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才提出將食品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對于戰略本身,王守偉認為,其中應包含環境、食品科研、標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及公民食安科普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從目前情況來看,仍需要后續的細則或方案出臺。
食安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關系緊密
王守偉認為,相關食品安全法律的相繼出臺與重新修訂,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不斷完善,產業技術裝備的改造升級,我國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進步同樣有目共睹。但在經歷了30年的快速發展后,我國也正處于食品安全問題疊加的集中爆發期。
而早在今年2月舉辦的“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年會暨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懇談會”,王守偉曾表示,食品安全既是現實問題也是歷史問題,拋開歷史談現實食品安全,叫無本之源。
王守偉表示,二十世紀后,我國的化學農藥大力發展,在提高種養殖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濫用的污染。而對比西方國家的發展歷史,上述問題,西方國家也同樣經歷過。在市場經濟的發展背景下,過去西方發達國家經歷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們在面對時是可以借鑒的。
他還表示,就我國的現階段情況來看,通過政府的大力監管包括農獸藥殘留、制假售假等問題將會得到有效遏制,相對來講食源性疾病和環境污染帶來的問題,則需要長期應對。但他也強調,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發展趨勢向好,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相關保障體系的完善,以及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局面的逐漸形成,對于中國食品安全水平與國際同步很有信心。
對于食品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和指導下,王守偉與多位專家經過研究出版了《食品安全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一書。王守偉表示,在人均GDP不同、城鎮化率不同、恩格爾系數不同、消費水平不同的情況下,將中國和美國食品安全特征相比,結果發現這些跟我國經濟發展過程的水平完全相符。而通過量化的研究數據對比我國的食品安全走勢,也為我們的政府提供了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面臨對應食品安全問題的經驗和提前準備時間。
“豬周期”說明我國肉類產業還不成熟
對于食品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問題,王守偉認為主要的問題在產品方面,在于巨大的消費需求和落后的產品之間的矛盾。以肉類產業為例,我們的科研水平與國際同步,但在產業結構上仍處于落后地位。具體表現在,裝備水平有差距、實驗室轉化率不足、產品缺乏創新等方面,這些都導致了我們肉類產品與高漲的消費需求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此外,公眾關心的“豬周期”的反復出現,王守偉認為這說明我國的肉類產業還很不成熟。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肉類養殖仍以散養為主,集約化程度低,隨之而來的是養殖效率的低下。加之市場消費量龐大,散戶很難對市場趨勢、價格走勢做出準確判斷。此外,整體經濟走勢,以及糧食價格、飼料價格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豬肉價格的走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8月11日訊(記者韓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